关灯
护眼
字体:

故乡明月(267)

作者: 樱花荷塘 阅读记录

“其实这荔枝道并不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才颁旨修筑的。

早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了著名的间道,由于经济往来和军事目的,历朝历代都在整修、扩建,到唐天宝年间因把涪州优质荔枝经这里送到长安而有名起来,而文人墨客则是想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把对「安史之乱」后百姓苦难生活的不满,追讨在唐玄宗这个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帝王身上罢了。

“实际上,唐朝以后,历代王朝都将荔枝道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明清时,荔枝道最为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川陕交界处,荔枝道沿线贸易集市兴盛一时,如盐场坝、渔渡坝等街市,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各位客官如果有兴致的话,现在再去走走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荔枝道,那古道石板路上深深的凹陷,仿佛能让我们听见了唐代的马蹄声,似乎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风都能透过脚心沁入心脾……”

第39章 《故乡明月》(第九十四——九十五节)

——九十四——

糜传家本来打算随自家商队一起走一趟秋季行程的。但是,父亲糜海仓说要召开个家庭会,一揽子商议一下家里下一步发展的事再说。

这样的家庭会议在糜家是不常开的。这次情况特殊。一来娶进来了两个媳妇明如月和泽旺拉姆,嫁出去一个姑娘糜腊佳。

二来邹宝栓、邹宝柱两个义子中已经有一个成家了,今后到底在糜家的身份是什么?

当然,这是两个表面化的问题,也不是需要着急解决的问题,况且糜海仓也早就有了打算。他更想议的是别的事。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一大家子除了强巴和格桑梅朵外,其他人都悉数到场。

本来糜海仓不打算让糜腊佳参加,但执拗不过,也没硬拦着。

一家人先恭恭敬敬地在祖宗牌位前上香磕头后,按照惯例分别落座。

糜老太太率先开口说:“我姜氏也算是个有福之人,今天看着这满堂的儿孙,就心满意足了。今天你们商议啥事我都同意,拿什么意见我也同意。

只是有一条,凡事要考虑我那还在冉州的孙儿佑家、小孙女菀佳、蕊佳和他们的娘。其他的,只要海仓、传家没意见,我也就没有可说的了。”

糜海仓走过去,把茶杯往糜老太太手边推了推说:“娘,这大主意还得您拿。娘在,娘永远是对的。”

糜老太太笑了笑说:“好好好,凡事你们都想着我的想法就是了,一代人要负一代人的责任,总要让我看到咱们糜家一代更比一代强才是吧?”

糜海仓回到坐位上说:“今天有几个事议议。先说说腊佳。老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按理你应该是人家钟家的人了,今天这样的家庭会你是不必参加的,即便参加了也是以客人的身份。

你发表的意见,我们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不知道你是不是理解我这话的意思。”

没等腊佳开口,传家先说话了:“我不太认同父亲的意思。现在是民国了,还什么「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再说了,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头脑比力气重要的多。我们糜家真的要大发展,是离不开腊佳这头脑的。

我觉得钟远山也不会把她当个私有财产拴在家里不让动弹的。

我和父亲的意见正好相反,以后凡是家里的大事还是要多听听腊佳的想法。这只有好处,一点坏处也没有。”

腊佳倒是显得非常平和。“我理解父亲的用心,我这婆家和娘家离得太近了,如果总是参乎娘家的事,怕旁人说闲话,也担心婆家不高兴。

这里我声明一点,我和钟远山是真心相爱的,我会真心诚意地待钟远山,爱屋及乌,当然也会关心钟家的发展。

这里呢,有生养我的父母,疼爱我的奶奶、姨娘,也有陪伴我的兄弟姐妹,无论我走到哪儿,当然是和这个家心连着心的,肯定会盼着这个家好,盼着家人平平安安。

总不能让我看见、听见了问题不说吧?

愿不愿意听,现在由父亲,将来也由哥哥、弟弟。但是,说不说就是我的事了。”

糜腊佳当然知道父亲并不是真的要赶她走,只是为了堵旁人的嘴。

她清了清嗓子说:“我还知道父亲拿我来开头,其实是想说宝栓哥哥和宝柱哥哥的事。父亲不好说,我先说说我的想法。

“宝栓哥虽然要大些,可现在成亲的却是宝柱哥。既然当初父亲收留两位哥哥的时候并不要求人家改姓,现在索性让宝柱哥先分开过。

一是人家成了家就要立业,二来也要生儿育女。这些事,都听父亲的吧不现实,不听吧又是糜家的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