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故乡明月(22)

作者: 樱花荷塘 阅读记录

还没等新茶上市,糜家在码头搭建的临时仓库和货场,已经被相关商户租用一空。

要知道无论是绿茶还是食盐、皮货都是怕雨的,有的商户不得不和糜家协商,在旁边的空地上自己动手搭起临时仓库。

有了这些人入住,其他商号,特别是钱庄、客栈、澡堂子等服务业的商户们纷纷加快了自家商铺的建设速度。

码头的建设依然是糜家的重中之重。从此前的试用看,糜海仓对黄老三满锐还是相当满意的。

这家伙不仅能说会道,脑瓜子很好使,特别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而且,码头的基本结构已经定型,后续建设就由他带着黄老五满钏督办即可,并不需要糜海仓操太多的心。

商铺建设更是不用糜海仓费心的,他唯一要派人盯着的就是,要确保连排的每一个铺面的外部结构是一模一样的,允许为避让大树而造成的前后错位,不允许有高低落差。

糜海仓把这事儿交给管家庞德才的儿子庞培贵和黄老六满钧了。

清明刚过,糜家兵分两路,开启了他们的全新生意和生活。

一路向西,糜海仓和糜传家展开了他们到梁州后的第一次生意上的探索。一路向东,糜腊佳要去探寻她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4章 故乡明月(第七——八节)

——七——

向西的第一路当然是关注生意的,这是他们生存的根本,由糜海仓带着儿子糜传家亲自出马,往青藏高原。

糜海仓是等从冉州来的二儿子糜佑家的船队到达菊花岭码头后一起走的。

冉州和梁州方面的人聚齐后糜海仓专门召集了一个非正式会议。

说非正式,主要是糜海仓想刻意淡化冉州的老生意和梁州的新生意之间的竞争关系。

糜佑家用的人之中,除了把头级的人物,伙计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中的许多人跟梁州这边商队的人是第一次见面。

糜海仓召集的非正式会议是在菊花岭的临时住宅宴请自家冉州商队的伙计之后。

会上,糜海仓清楚地表明了两个大的原则。一是糜家梁州商队到青藏后,茶叶和皮子生意要完全避免同自家冉州商队竞争,如果避不开,梁州要给冉州让路。

因为他们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瓷器生意,梁州要为冉州服务,形成实际上的上下游关系。

但是,为了不在西宁和格尔木的经销商中造成混乱,自己此行并不拜会原来冉州方面的老商户。

二是运输方面,褒河口以西完全由梁州方面负责,进一步轻冉州方面的人力成本。

明确了这些合作伙伴有议论也有些担心的事项之后,冉州梁州两个队伍更像一家人了,冉州的老伙计也主动地担起了传帮带的责任,大家很快相处的真的跟一家似的。

各地运来的白茶、黑茶、乌龙茶被装上船,马队则全部驮上了绿茶。

绿茶的运输成本是很高的,这主要是因为绿茶是松散的,体积太大,怕淋雨,每一匹骡马驮不了多少。

这一点对长途贩运的资深商人糜海仓来说是必须仔细算计的。

好在由于从菊花岭到褒河口码头只有一天多的骡马行程,对糜家来说,其实增加不了多少成本。

到了褒河口,大量的从景德镇运来的瓷器结束了水运历程,也需要马帮来转运,体积小而重的瓷器和体积大而轻的绿茶,正好是合理的搭配。

褒河口码头的验货、交货和转运环节,邹宝栓、邹宝柱已经非常娴熟了,儿子传家也刚刚历练过。

糜海仓亲自来的目的,一是要进一步和青海的马帮谈合作形式,毕竟自己手里现在有一个近六十匹骡马的队伍了,他要把黄老二满银培养成自家的马锅头。

这样两个马帮行程之中是一家,由糜家统一配货、收货,到了目的地则各显神通,分散营销,各打各的关,各算各的账。

黄老四满铤在糜家马队中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他不像二哥那样是马锅头,也不像其他跟班主要负责自家的牲口,他要承担保镖的责任,更是糜海仓的观察员。他的身份是介于糜家人和普通跟班之间的。

眼见着儿子和两个义子驾轻就熟地验货、收货,穿梭在码头、船工和马帮之间,糜海仓知道自己是到了可以给儿子传家交权的时候了,他决定走完这一趟,特别是亲自到茶卡盐湖去看看,对自己家最传统的盐业生意有了基本的判断后,就在家里好好侍奉年迈的老娘了。

从褒河码头到青海的行程虽然水运派不上用场了,但马帮依然主要是沿着河道走的。

离开梁州进入陇南,溯白龙江、洮河,经夏河进入黄河的重要渡口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