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技术型工种(快穿)(949)+番外

作者: 莫向晚 阅读记录

相比于网上的热闹,还有那些外行人的喧嚣,一些内行人则都是沉默。

“这上面说的很有可能是真的。”

有些事情,可能当事人不说也就罢了,但他做了,那么从其他的方面就会找到一二印证,别的不说,纪氏弟子传承下来的医书就能说明一二了。

他们那一代,可能只是跟着纪墨的工具人,默默地做着一些事情,在纪墨名下,宛若阴影一般无人在意,可等到后来,有人成为御医了,开始传承这份医术,从中受益,追念祖宗的时候,就会做出记述。

这些记述在没有具体联系谁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单薄的人名,“师从某某”的简单句子,可等到有了实际的文章出来,便能发现,这个某某说不定就是纪墨。

这般例子着实是不少,包括外界所不知道的河阳王的墓葬发掘,其中的陪葬物都能证明一二。

更不要说万医楼最开始赖以成名的依仗就是《纪氏医谱》,可以说纪氏是抹不掉的一笔。

只不过,比起默默如纪氏这等没有详细来龙去脉的医师,河阳王推广医术的功绩也是不能抹去的,将功绩归于他的名下,也没什么问题。

便是这篇文字之中也说了,若不是有河阳王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做到。

“大手笔啊,就算是在当时,这样用死囚的性命来验证药方,也是非常需要魄力的一件事啊!若不是河阳王开明,恐怕也不会有《纪氏医谱》了,或者说不会有那样完备的《纪氏医谱》。”

残留的一册书并不意味着《纪氏医谱》失传,事实上,它的传承一直未曾断绝,无论是纪墨的那几个弟子,还是后来从事医疗的大夫们,都脱不开这本书的影响。

以前也曾有人提过,自家祖上是从《纪氏医谱》开始学医的,更有人罗列过当时的考题,如同现在厌考的学生一样于随笔上骂“纪氏可恶,非出此繁杂抬高门槛”让其不得医考而入。

可以说,当时很多在现在看来先进的东西,若是细寻根源,竟是都出自《纪氏医谱》,这就很离谱了。

“这不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一个专家提出自己的意见,他的眉头已经皱得死紧,这件事,真的很难让他理解。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是曲折向前的,可能会因一时的波折原地踏步,或者后退一二,但总的来说,总还是向前的。

被现代所抛弃在历史之中的技艺,未必是不好的,只是它可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拖了发展的后腿。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雕漆,一件雕漆作品,需要铺设五百多层,花鸟鱼虫,飞龙彩凤,山水自然,成品看起来的确足够精美,所需要的工时也格外动人。

那等技艺,据说要一层干了才能弄下一层,五百多层,意味着多长的时间?

而这样长时间所换来的价值,不是说卖不上高价,而是真正的高价很难落到手艺人的手里,得不偿失,总还有更赚钱的活计等着,穷则思变,最后就渐渐被废弃了。

现在想来,遗憾,但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便好似让现代人坐下来绣花,所绣出来的东西,若硬要说比机器绣得灵性,那就实在是强行挽尊了。

不知道多少人经年苦练的手艺还比不上机器走的一趟线,最关键的是,机器忙而不乱,速度还快,比那等手艺不精,连返工都麻烦的人工来说,总是好了很多。

总的来说,发展总应该是阶梯向上的,可《纪氏医谱》呢?出道即巅峰。

后续的确有人完善相关的东西,却也是在《纪氏医谱》的基础之上,真正论起来,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在对方提出的范围之内研深,说是从未超越,也不为过。

这怎么可能!

“这要是放出去,恐怕大家又会说这纪墨是穿越的了。”

一个专家状似轻松地玩笑着,今人观古,总能从古代找到一二智慧的光点,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大的那些就好像是过于超前,超前到像是现代人能够做出的事情。

便是小的那些,仿佛也是暗藏神秘,其中自有不可说之隐,等待后人深度挖掘。

文章被妥帖存放,跟书册放在一起,共同落户在一个展柜之中,这一次,展柜内的书册也可自动翻阅,以一种匀速的频率,让人看到那些文字记载,前面的小标签上也多了一个编码,扫了之后便能知道其中的具体翻译,方便有心之人阅读理解,知道史有明珠,未曾遗也。

第493章

——不知道那一篇文字能不能留到后世。

仰望着星空,小小孩童的眼中似也落了星子一样,那繁星璀璨在眼中,闪烁着动人的光华,夜风有些凉,他缩了缩脖子,毛绒绒的衣领用的是白兔毛,很好看,更显得孩童模样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