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技术型工种(快穿)(178)+番外

作者: 莫向晚 阅读记录

这种等级观念是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且维护了封建制度的礼的,纪墨这话不仅不知礼,简直就是无道叛逆,当得起“诛心之言”的程度了。

房间之中,琴师傅早就让孙子琴声退下,留下的只有纪墨和纪父,纪父不是听得很懂,一会儿“音”,一会儿“燕”的,他的脑子还蒙着。

这个古代没有“王谢”,所谓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说法,自然不会有人知晓,但“王谢”可指代高门世家,却是琴师傅听明白了的,对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没有第一时间打住,驳斥,本身也代表着一种潜意识的赞同。

如那寒冬腊月,却还“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辛苦所得,自己不能拥有的感受,对琴师傅这等制琴爱琴的人来说,更甚。

那一张张琴上,寄托的不只是对钱财富贵的奢望,也是对某种高雅之堂的向往,可惜……

“我说的只是普通的愿望,也是可能无法实现的愿望。”

纪墨很清楚,自己不是来当无产阶级斗士的,他斗不过一个封建王朝,并王朝之中还愚昧未开民智的百姓,他们都会维护正统,维护那吃人的礼教,他在其中,犹如恒河之沙,太小,太微弱,无法燃起星星之火。

但,他希望还能保留这种愿望,如果一项技艺更容易流传,更容易被掌握,那么,当制琴的人多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拥有一张琴呢?

好像伯牙鼓琴,高山流水,那砍柴的樵夫钟子期也从行囊之中抽出膝琴来,坐而弹之,以声应和,琴声之中,沟通的不仅仅是那份知音,还是那份天涯不孤的道理。

莫愁前路无知己,琴声遥递流水声。

乐声如水,潺潺涛涛,纵横万里,贯穿古今,连接的不仅是两岸之人,更是千里万里,在这一条生命线上的旅人,如远行之人仰望苍穹,看那明月思念亲人,在遥远的地方,听到那犹如乡音的琴声,勾起的难道不是淡淡的思情吗?

不需要言语感慨高山流水,不需要文字记述那一场难忘的相逢,诗词困于版椟,文章圄于片纸,可不用云中锦书,便可闻达于耳的,也只有乐音了。

以乐音传心音,便是无循乐章,难道就没有知音能够听出乐声所言吗?

或欢或哀,旷世之音,四野共享。

“但若能为此努力,便是不成,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纪墨说得坚定,小小年龄,对自己就有如此清晰的认知,对未来就有如此明确的方向,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很难得的。

便是琴师傅,也不由得有些动容。

他没有接上这样的话,转而问纪父:“他在家中便是如此吗?”

纪父笑呵呵听着,像是完全没感觉到刚才的紧张气氛,说:“这孩子就是孝顺,对我们好,他的第一张琴就是给了他娘弹,能卖不少钱呐,就这样白放在家中,他娘天天都要擦上几次,我们不洗净了手都不能碰,生怕手粗划坏了琴……”

他的话语跟刚才那些完全对不上套,却又让琴师傅听懂了,这是已经留下了一张琴?

他这里也有留下的琴,如纪墨一样,是留着做样本的,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琴声,对方制琴还是脱不开那个框架,每每做槽腹恨不得把样本琴拆了一对一比量好了才行,琴师傅看过他为此专门留下的木板,上面刻画着的就是槽腹所在的位置,长宽深浅,都写得明白,一板一眼,做得也死板,稍微错上一两分,就不知道音在哪里了。

琴师傅看不上那样刻板的手段,如今纪墨送上门来,还是一副不在意别人偷师,就是要进行技艺交流的样子,为了他的真大方,琴师傅也愿意看看他制琴的过程,再说其他。

如此,纪墨就留在琴师傅这里住下,说好了为期一年,却在不断延长,一老一小,时常围着琴胚互相讨论,对每一道工序的繁简,改良空间等等,都有所论,琴师傅一开始是不喜欢这种改良的,但当一种工序变得简单节省时间,他自然也不会不高兴。

同样的时间能够做两张琴和只做一张琴,熟练程度自然是不同的,若不是制琴太耗费时间,可能培养制琴匠也能缩短很多时间。

如琴声,五年的时间也不过是五张琴,按照琴师傅的标准,这种程度哪里能够出师,少说还要再做十张琴,如此就是十年。

蹉跎十五载,技艺未必成。一项技艺前期投入的时间成本,还真不是贫寒之家撑得起来的。

于制琴这件事上,若要更加节省时间,大可流水线一般来做,卡一个时间差,做完这个等待阴干的时候,刚好那个阴干好了,可以继续做,如此也不会白耗太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