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综穿]好哥哥人生(224)

看完林淮答的所有策论后,庆隆帝心中十分震惊,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写出来的策论。

林淮玉写的策论,除了“妙”和“奇”,行文还非常的老辣干练。他的文风没有咬文拽字,更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对切,用词非常乍一看非常普通平实,但是连成句子后却非常地犀利,一箭穿心那种的犀利。最重要的是他写的策论直指中心,让人看了觉得深以为然的同时,又恍然地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

叶文赋和宋修文被叫到御书房,庆隆帝把林淮玉答得考卷递给他们,让他们好好地看看。

这两个人不看考卷前面的内容,直接翻到后面看林淮玉写的策论。两人看完林淮玉写的策论后,毫不吝啬地称赞一句“写的不错”。

“朕现在知道你们为什么看重林如海的儿子?”庆隆帝说着,端起茶盏喝起茶来,“他儿子的策论写地不错。”

“皇上,应该不止不错吧?”叶文赋笑着说,“林淮玉的策论写地可比某些官员还要好。”

听到叶文赋最后一句讽刺的话,庆隆帝无奈地笑了笑:“如果不是朕提前知道是林如海儿子的考卷,朕还以为是某个经验老道的人写的。”说完,他又惊叹道,“这文风真的看不出来是一个十三岁孩子写的。”

“淮哥儿这孩子用词比较老道,还比较老辣,是不像十三岁孩子写出来的,倒像是四五十岁老头子写出来的。”

宋修文接着说道:“我的文风还没有这孩子的老辣。”宋修文的文风就属于华丽型,用词非常华丽而且浪漫。

“林如海儿子很有想法。”庆隆帝看了林淮玉的策论后,觉得这孩子的想法非常奇特。【奇特】是褒义词,不是贬义词。“林如海的儿子挺聪明的。”从林淮玉的答卷就能看出来他是一个机灵聪慧的人。

听到庆隆帝这么夸赞林淮玉,叶文赋和宋修文看了一眼彼此,随后问道:“皇上,既然您觉得林如海儿子聪明,是不是可以给他一个机会去国子监?”

庆隆帝挑眉,深深地看了一眼叶文赋他们:“你们真的觉得林如海儿子去国子监读书好?”

国子监不管在哪个朝代,一直都是最高学府。但是最高学府并不代表是最好的学府。当然,国子监在京城是最好的学府,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进国子监读书。

国子监每年考中进士的学生是不少,但是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却没有。每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学生,基本上是江南的学子。

跟江南那几个有名的学院,尤其是金陵书院相比,国子监就显得一般了。金陵书院是整个江南最有名的书院,每次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有一个出自金陵书院。

还有一点,金陵书院存在的历史要比大庆朝还要长,距今有几百年历史。当年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文学家创建的,为的就是朝廷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世间培养杰出的文人。

跟金陵书院相比,国子监就是个小弟。再者,国子监里面的关系有些复杂。

国子监里面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京城的官宦人家或者王公贵族。来自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学生并不多。

这些官宦人家和王公贵族的孩子会为了家族利益,自动结成一派。也就是说国子监里的学生会拉帮结派。

这些学生来国子监读书,并没有几个真的是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结交人朋友,建立人脉关系。

那些来自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学生,一开始进国子监读书,的确是为了考取功名,但是进入到国子监后,就会渐渐地忘了自己的初心,去讨好巴结那些家世好的学生。

虽然国子监里有类似现代学校弄得月考制度,如果月考考得不好,就会被退学,但是国子监的学习氛围还是不如江南的一些书院。

庆隆帝知道叶文赋和宋修文想让林淮玉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目的,但是他觉得没必要。

在没有看林淮玉的答题前,庆隆帝觉得叶文赋他们夸大其词,认为林淮玉并没有资质进入国子监学习,但是看了林淮玉的答卷后,庆隆帝觉得林淮玉的资质非常好,让他进国子监读书有些可惜了。

“国子监是什么情况,你们两个老东西不清楚吗?”庆隆帝反问道,“你们就不怕他进了国子监会被影响?”

庆隆帝这话让叶文赋和宋修文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皇上,您的意思?”

“朕不觉得林如海儿子进入国子监学习是一件好事。”庆隆帝言道,“如果你们想让他考中六元,你们可以亲自教导他,没必要让他进国子监读书。”国子监里的先生都是有学识的人,但是跟叶文赋和宋修文相比就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