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星星会唱歌(438)

“你跟你妈感情真好。”

谈韵之不知怀着何种心情,可能有羡慕,可能也有失落,更可能是平静。

“谈韵之,”她越来越习惯叫他的名字,也越来越喜欢,“你好像没怎么提过你的妈妈。”

“是没提过,”他说,“我对她没什么记忆,只见过照片,听亲戚偶尔吐槽几句,你相信吗?”

他好像也不需要她信。

徐方亭便没吱声,默默听下去。

“我是我姐带大的,作业不会做找她,被人欺负找她,生病了还是找她。”

像她照顾谈嘉秧一样,徐方亭不方便说。

谈韵之说:“就跟你带谈嘉秧一样。”

徐方亭便敞开来说:“我还有下班时间,你姐姐没有吧?像我妈当年带我哥一样。”

他怅然一叹:“风水轮流转,轮到我带谈嘉秧了。”

她略微纠正,轻轻道:“我们啊。”

三个字像童谣的尾调,漂浮在干燥而暖和的黑暗中。

“你要去外地读书。”他很难说没有失望和埋怨,甚至藏着痛苦。

她着急宽慰道:“谁知道能不能保成功,说不定还是留在沁南——”

“不许说这种丧气话,”他厉声打断,“你觉得行就一定能行,跟之前高考一样。”

那也是少不了他的支持,明里暗里的,物质的精神的,她的重塑有他的一笔刀工。

她只能转换话题:“等‘彩虹亭’办起来,稳定了,可以让他随时过去。我以前在星春天看到一些能力好的、大点的孩子,戴上电子手表,放学就自己搭地铁过来上课。老师们都认得人。机构就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家。”

那对他来说到底是一个人带谈嘉秧的孤苦未来,他不敢想象,只淡淡“嗯”一声。

话题不妙,她便又扯回来:“说太远啦,我还是想看雪。明天要是你起不来,我自己下楼看一会,应该没事吧?”

谈韵之这些年经历动荡,调节能力变强,语气迅速恢复如常:“肯定能起来,我得刨车,不然给埋了。”

他的车确实停在地面。

“我说如果。”她强调道。

“不要起太早,不要跑太远,”以防万一,他还是强调,徐方亭毕竟不是安静的雕像,肯默默守着他,“鞋架上没开封的盒子是给你下雪天的靴子,玩雪要戴手套,不然手指头能冻掉。”

这些年谈韵之给她送过太多日常东西,早已省略送礼的礼仪,甚至没有“送”那般讲究,只是单纯地给她;就像她从水果店买回他爱吃的水果,只是提醒一声,不要求惊喜或特别感激,只怕他太忙没注意。两人在被谈嘉秧主宰的时间间隙里,挖掘出一种简洁高效的相处方式。

他又补充一句:“算了,你还是叫醒我吧。”

徐方亭认真应过。

这应该算是她们最长久而和平的交谈,以前要不突然插进一只谈嘉秧,要不便给幼稚的气性梗塞了,总出现话不投机的假象,然后浪费更多的时间和解。

她看了眼时间,为了周日游玩的效率,还是不得不跟他再道晚安。

次日,徐方亭醒来,轻手轻脚站在卧室门边,谈韵之还在沙发安睡,呼吸平稳,没有打呼。

她折回卧室落地窗边,拉开一缝窗帘——下一刻,她恨不得拨开全部窗帘,甚至全框窗景也无法满足。

她换上羽绒服,翻出带绒的新靴子,抓起手机就往楼下跑。

踏出大楼那一刻,她终于明白小学语文里“鹅毛大雪”的奥义,飘扬、洁白、冰凉,如果雪花落在脸上是0℃,那么她心头的幸福感将是沸腾的温度。

她笑着跑进茫茫雪海,踢踏、滑步、转圈,戴上兜帽倒头摔进干净的雪地,比《现代汉语词典》还要厚重的积雪稳稳垫住了她。

她仰望白亮的天际线,雪花飘落又融化在她的脸上。她顾不上扫开,划动四肢,把一个“大”字变成谈嘉秧钟爱的四叶风扇。

是的,她第一个想起的是谈嘉秧,而不是他的舅舅。

谈嘉秧像她小时候的影子,她总想把最新奇的东西分享给他,因为童年的她不曾拥有。

直到手机响起,她才反应过来原来雪白如面粉,但并不干燥,跟雨一样会打湿衣服,难怪路上不少人撑着伞。

她随便抖了抖全身,雪粒子还顽强黏着在衣服上。

往口袋掏手机时,她才留意到通红而僵硬的双手,差点握不住手机。

“人呢?”谈嘉秧的舅舅开门见山。

“楼下。”她喷出一团喜悦的白汽。

“说好让你叫我。”

“看你睡得那么香。”

“你在讽刺我。”

“快下来玩!”

她笑着挂断通话。

她们上一次尽兴是她回去复读前,那时懵懵懂懂在水里牵手,迷迷糊糊在911拥挤的后座相依,明明是两个心智成熟的家长,感情却迟钝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