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光源距离(38)

作者: 就是格林 阅读记录

本来想说什么的姜宁止住了话,只是愣愣地回了个好。

后来周川又跟她说了一些话,比如回去的路上小心、新年快乐还有让姜宁不要有负担。

姜宁一一地应着,最后两人挂了电话。

一旁全程目睹了异样的姜宁的堂哥,看向姜宁调侃道:“怎么?隔壁那个周川跟你告白了?”

姜宁顿住,警惕地看向自己堂哥。

“你放心,我不说。”堂哥依旧懒散地靠在沙发一侧,转头看向电视,“还没成的事我就告家长指不定遭天谴呢。”

“你怎么突然就懂事了?”姜宁好笑地踹了踹沙发另一头的堂哥。

堂哥闪到一边,“人家鼓足勇气认真告白,我还是不瞎捣乱了。”

姜宁突然觉得自家堂哥懂事了,到底是结婚了。

她愣愣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发现看的剧都没进脑子,于是放弃了,洗漱洗漱便回房了。

第18章

回到雁城后没多久,姜宁就开始准备入职。

这一天大起了个大早,在家里吃好早餐后姜宁就去杂志社报道了。

到达办公室的时候,姜宁看了一圈,比想象中的小,整个杂志社大概就二十多个工位,而且现在大半的人不在工位上。

“他们有的出去外采了,有的在会议室开选题会,有的在家里苦逼赶稿呢。”梁之琪突然出现在姜宁眼前,她笑着朝姜宁招了招手,“把东西放那边吧,你的工位在那。”

此时会议室里传出了激烈的争吵声,即使关着门,声音也大得整个办公室都听得见。可是姜宁瞟了眼众人的反应,大家似乎习以为常。

“为了一篇稿子大家不至于搞得关系不好吧?”姜宁悄悄地问梁之琪。

梁之琪听了哈哈大笑,接着她笑着轻声解释道:“你问了我刚来这问的同样一个问题。”

梁之琪解释说:“放心好了,他们吵完出了会议室照样活蹦乱跳。”

姜宁放心地点了点头,继续整理东西。

这个杂志社主要做线上自媒体采访报道,多以万字出头的深度报道和人物特稿为主。姜宁办好入职手续后,就被安排先跟着一个编辑做。

被安排给的那个编辑叫做黄茹,以前做传统记者做了十年,互联网和自媒体兴起,加上对深度报道的兴趣,黄茹从传统纸质媒体转行,加入了这个新兴行业。

黄茹刚从会议室出来,果然她从会议室出来神色正常,全然没有被刚刚会议室激烈的争吵声影响。

她把电脑放在办公桌上,对着姜宁说道:“你现在还不能做单独的采写,先跟着我做,了解这个行业是怎么做的你再着手自己的选题。”

姜宁点了点头,“好的黄茹姐。”

姜宁发现,这个杂志社不像姜宁以前呆过的职场。由于要面对许多商务人士甚至是业内精英,姜宁每每都是穿着精致的职业装。而在这里,姜宁瞟了一眼会议室,大家穿的除了卫衣就是宽松的套头毛衣。就连黄茹姐,穿的也是咖色高领毛衣外搭一件黑色大衣,头发随意地绑在脑后。

“今天下午我要去雁城大学做个外采,你跟我去吧,看着学一点。”黄茹说。

姜宁点了点头,接过黄茹之前采好的一些素材认真看了起来。

下午两人出发,姜宁拿上采访工具跟着黄茹出了杂志社,她坐上了黄茹的车。

“我们虽然在业内小有名气,但由于人手太少,不能像大杂志社一样一周出四五篇报道,我们一周只能出一篇,有时候一周出两篇是极限。”黄茹在车上说道。

黄茹接着说:“我看过你的那篇非虚构写作,是写得不错,不过问题当然是有的。我们做人物特稿,不是写采访对象为什么这么做,而是写他们的处境和困惑,不像你写财经报道,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我们写人物特稿,写的是人们藏起来的那面,写的是不易被人挖掘的细节。”

姜宁认真地听着,点了点头。

黄茹看到姜宁认真倾听的模样笑了笑,“有时候一篇稿子写好要花两个月,慢慢来吧,多的是要学的。”

很快两人到了雁城大学,出租车在校门口停下,姜宁跟着黄茹进了学校。

黄茹向姜宁解释道:“我现在做的这篇是关于华南大学1978级物理系的故事,主要写的是他们那群人在时代变迁的历史洪流下各奔东西,一路沉浮的本真岁月。”

物理系?那不就是宋乔阳的学院。

姜宁却没多想,点了点头,理了理思绪和黄茹去了物理学院所在的楼栋。

姜宁知道黄茹会采访物理学院老教授,却没想到黄茹要采访的是龚老——那个撞见姜宁坐在宋乔阳办公椅上的老人。

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姜宁以为龚老不认识她了,她恭谨地和黄茹向龚老问好:“龚教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