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福运小夫郎(316)+番外

作者: 四夕夕 阅读记录

继续走了有大概两刻钟,这会儿在路上已经能够看到上河村的房子了,老先生突然说了一句:“相逢即是缘,志文小子,老夫看你像是要读书考科举的小学子,你现在学到哪一步了?”

白志文下意识接一句:“四书五经已读熟。”

白志文是他爹小白秀才给他开的蒙,因为他的记忆力好,早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能把三百千背得滚瓜烂熟,字也都识得差不多,然后继续学蒙学的其他经典,十岁之后开始跟着他爹读四书五经。

老先生点点头:“不错不错,我还在想你小子是不是刚学完蒙学十三经。”

蒙学十三经?这个词黎明瑾没听过,隔壁村老童生开的启蒙私塾就教大家三百千,也就是教孩童识字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但是在州城接受更好教育的白志文,和在县衙要组织学子进行童生试和县试的黎成石两人是知道这个词的。

黎明瑾不知道,他就直接问了:“蒙学不是三百千吗,蒙学十三经是一本什么书?”

黎成石回答:“瑾哥儿,蒙学十三经是一个统称,除了三百千,蒙学还有《小儿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蒙求》、《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这几本书,只有读完了这几本书,才可能通过童生试。”

听着他爹报了一串书名,黎明瑾眨了眨眼睛:“原来考童生试要学这么多?大哥和三哥真辛苦。”

老先生来了兴趣,问道:“小哥儿,你家大哥和三哥也是小学子吗?”

“嗯嗯。”黎明瑾点点头。

“有点意思。”老先生笑了笑。

从刚才的闲聊中,老先生已经看出来了黎明瑾是识字的,通常来说,能让加重哥儿或者女孩读书识字的,要么是大户人家,要么是耕读世家,这黎成石只是一个县衙差役,他们家在他之前就是本本分分的农民,怎么也会教哥儿识字。

贸然开口询问人家的家事不好,老先生不再说这个话题,他摸了摸下巴转而对准白志文,既然这小子说他已经读熟四书五经,那他就要来考考他,看他所谓的读熟是有多熟。

白志文的记忆力好,四书五经他都背熟了,随便抽问哪一本的内容他轻轻松松就能背出来。

老先生确定了白志文的水准后,开始问更深的问题,白志文打起精神回答老先生的每个问题。

其实白志文刚跟着他爹小白秀才学《大学》和《论语》没多长时日,他爹就出事了,他跟着他娘带着弟弟回祖籍守孝,全都靠他自己读书领悟,很多地方他一直不太能想明白。

于是,老先生问他关于《大学》和《论语》的问题他回答得还算勉强,涉及到其他某本书或者两本的内容一起,白志文就接不上了。

问到最后,白志文连回答的思路都没有,他直接拱手:“老先生,学生学识浅薄,回答不上来。”

之前白志文是跟着黎明瑾一样喊的老爷爷,在发现老先生的学识渊博之后,他改口跟黎成石一样,喊老先生了。

老先生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就那样静静地看了白志文好一会儿,才说道:“你小子学识尚可。”

这个尚可,是建立在白志文的年龄、所处地域以及他的出身来说的,有他这个水准挺好的了,是个好苗子。

接着,老先生话音一转:“但是你要记住,经典要读,历代大儒贤达的注、述等也要一起读,还有官修史书、诸子百家,这样才能做到不出门知天下事。”

说完,老先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摇了摇头自言自语:“现在的学子都是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两耳不闻窗外事都快读傻了,哪里能读出什么名堂来,要老夫说还是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胸怀,方能成器。”

作者闲话:文里提到的科举相关内容为夕夕自己结合百度资料编的,大家看个开心哈~~

第180章 终于回村

老先生说的话不算深奥,就是没读书的人可能听不太明白,不理解为什么读书人除了读书还要做什么别的。

当然,白志文是听明白了的,其他的人,比如说黎成石懂了个大概,而根本不识字的牛车夫、识字但是年龄小的黎明瑾和黎秋生,三人都迷迷煳煳的。

说完这句话,老先生就开始闭目养神,一副我要休息一会儿、别和我说话的样子。

没一会儿功夫牛车就到了上河村,这时的上河村异常的安静。

要坐牛车到上河村东边的黎家,必然会从村中心大槐树下走过,这里只要不下雨、不是特别冷的天气,都会有一群婆子媳妇在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