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文学少女育成计划(141)+番外

作者: 青椒鱼 阅读记录

时间始终不是一个可以因为人为意志而转移的东西,唯一能保证的就是人老心不老,坚守一颗保有好奇与探知欲的心。

简短地交流中也能看出葛青的确是对王嘉很满意,只等着一个机会而已。

看了看台历上被自己圈定的时间,李雪澄知道葛青差不多也是想在鲁迅文学奖的盛会夜晚。显然的,这个时间已经不远了。

有一种东西,很多人都不会愿意错过,那就是“热闹”。而“热闹”无所谓是因为什么而起,只要是人挤成一堆的情况下,就能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这也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

追星当然也是如此,对于一个明星,原本对他无感,而你身边的说他的好话说多了,久而久之,你也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对这个陌生人一个较好的印象;反之,你身边的人要是一直说着某明星的坏话,什么都能拿出来贬低一通,即使这个人也就是本性普通,你也会对这个路人产生无可言说的恶感。

对于文学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一种从众,只是这样的“众”的概念,被特殊化了。

很多人都认为引起自己心灵激荡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于是无数的鸡汤文就涌现了。

不论鸡汤到底营养几何,总归是有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好东西,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才会让出版社乐此不疲的出版。而真正有更高价值的文学作品,往往因为其晦涩,被人忽略。当然,这样的心理也就更加复杂了。

被奉为大师级的人,他们的东西引起风潮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说自己是真的看懂了,而不是盲目听从别人说好呢?

好的东西不会蒙尘,不发光的金子也就只有两条路走,一是被扔掉,一则是发光后被捧起。坏的东西,无论自认多好,有健全的审美价值观的人也不会吹捧。

鲁迅文学奖旨在鼓励做学问的人还有每一个默默著书的人坚持不懈的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可能不是每一个获得大奖的人都能成为葛青、李雪澄之流的大师级人物,受到所有人的爱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期间,不论到底是不是真的关注着这场盛事本身,都有无数的人关注了。而不论文学奖如何想要严肃,在这期间想要蹭热度的人也都不少——不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

颁奖典礼场地内是经过严格把控,没有邀请函的人是没有可能进入的,即使是女王也是如此。但场地外,可就热闹得多了。

随时随地都有人具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一炮而红,或者一战成名,或者能够得到什么大新闻,再不济要是能摸到那些名人,求得一个签名,那也是一件幸事。

所以,当王嘉从车内的玻璃窗望出去,看到会场这黑压压的一群人的时候,也不得不感叹华夏人口多。

地大物博是不是完全写实可以先打个问号,但这地大人多,是很正确的。

第70章 动画化

王嘉跟着翁澍走进了会场之后,连个与元嘉他们打招呼的机会没有,就跟着工作人员去了该去的座位。

而屁股还没坐热,翁澍就又和自己的那些老朋友一起被带走了。

这一次文学奖颁奖典礼开幕表演是联合山水画,巨幕上将投影每一位大家下笔的风采,这个节目并非是时间很长的,所选的宣纸大,但基本构图已经是被做好了的,尤其是上台的大家如此多,王嘉自然也是要好好看的。

整个颁奖典礼大大小小的奖项都是穿插起来颁出的,重头戏无疑是中篇与长篇写作,而其他诸如儿童文学,或者是鲁迅诗歌奖,就比较次要了。但无论是什么奖,沾上了“鲁迅”两个字无疑都是很有分量的。

这就和王嘉以前所知道的那国际大奖“诺贝尔”一样,为了蹭个诺贝尔以显得自己很有文化,甚至有的人还会声称自己最爱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文学作品,以此陶冶情操。

先不说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的令人哭笑不得,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奖项也在表现着一种奇妙的品位以及品味。

而现在这个奇妙的“鲁迅文学奖”在国际上的地位就更不可小觑了,比之诺贝尔在文学上更具有权威性,历史也更为悠久,几乎是每一个文学界的人,都以获得该奖项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他们这样的身份,所坐的位置当然也不会特别好,但也不算差。而李雪澄他们的位置其实不是很远。

王嘉现在觉得李雪澄与葛青两人,真的堪称是当代文学界上的两朵“奇葩”,常常提起一个人,就会想到另一个人,即使他们各自风格不同,但在学界的地位都是公认的。而更有趣的现象就是,如果李雪澄答应出席的这样的场合下,他与葛青的位置必定是相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