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真夫妻(446)

谁看电视看得像今天这么热闹,一传十,十传百,尤其是最后还有本周菜市场价格播报,大家听得聚精会神。

这也是刚想出来的办法。

主要为了方便市民,毕竟现在大部分东西还是凭票买,菜市场的东西又不要票,价格总会给定得高个几分几毛的,还得按季节定,再赶上门路广些的,卖本地不太有的水果蔬菜。

总之菜市场是很便民的地方,也让大家别再在菜站、肉站大排长龙。

现在什么消息都不方便,靠口口相传,菜市场虽然大,从头转到尾什么都能卖上,但有的人先入为主就觉得私人的东西贵,平常根本不往这边来。

也导致什么巷子口、家属院门口的无证小摊贩猖獗,其实卖的价格都一样。

而且流动摊贩,哪有官方的有保障,可以说市里几大部门,都为如何响应政策鼓励个体经营,又最大程度上不要影响城市的方方面面,做最大的努力。

这期节目可以说目的达到了,不管是各部门还是电视台,只看第二天的讨论程度就可知。

方海还想去买鱼吃,鱼骨头都没轮上。

反而是媳妇下班提回来一饭盒满满的鱼片,说是人家特意送到电视台的,一句话没说撒腿就跑。

台长想着“开门红”,本来要张罗着吃饭,索性去把钱结了,当作福利发下去。

跟同事吃哪有跟家里人吃得香,赵秀云饭盒盖子一掀开,说:“吃吧。”

给她的最多,毕竟她是负责人,军功章占一半不过分,倒把禾儿炒的菜给剩下——她也不是天天有空回家做饭,比妈妈还忙,正赶上今天有时间。

赵秀云吃过饭把剩菜喂给小黄,算起来它也是四岁的大狗,养得好,不知道多威风凛凛。

脑袋自发凑到主人手下,想着让她摸摸。

赵秀云给他顺顺毛,这才进屋。

他们节目这个月只每周一期,毕竟领导也得看看反响才好决定,现在是连第二周的主题都想好了,只得定稿定镜头。

这些事情,可比从前做纸媒讲究,尤其是纸上的东西能改,拍出来的东西可不能,得一次性过,不然就是浪费,经费有限得很。

赵秀云其实早有想法,比上一次写得快,毕竟她一直很自信节目能一炮而红。

大家的娱乐太少了,老看中央台也会腻,是时候有点新鲜的东西出来调剂,将来的趋势绝对是本地台越来越多,和广播台一样。

她就是看准这个,才一头扎进电视台,想在这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而不是大家说的“昏了头”,她又不是傻的,没好处能来吗?

第231章 第二步 第四更

电视台的第二期节目, 赵秀云很早就想好了,节目既然要做反映时事的方向, 就得往最热闹的找。

最近市里头最热闹的事情有好几件,想来想去恐怕最合适的是黄河路那一片的旧房子要拆出来,扩成三车道的大马路。

都是世纪初的老房子,风一吹就倒的样子,解放前还经历过两次大轰炸,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 梅雨季节雨下不去,常常是水漫金山。

正好城市重新规划, 就拿这片先“开刀”。

房管局重新做了一遍房屋登记,把市里现有的住房都统计起来,预备安置需要搬家的人员, 同时也也鼓励各单位多自己盖房子解决员工住宿。

效益好的单位,什么烟草局、百货大楼,都是六层小楼房,职工院一栋一栋房子盖起来, 差些的不用提,能按时给发上工资就不错。

原则上是本来多大面积,现在还给多少住,那一片本来也都是公房居多, 只有少数几户是私宅, 好办。

难的是这些房子有个特点,上头最少挂着十来个户口,大家庭里人人都有自己的考量,有的想换这样的房, 有的想换那样的,房管局的门槛都快被给踏平。平常也是很硬气的单位,这次是真没办法,毕竟工程太大,加起来一千多户,一人一口唾沫都够给他们淹死的。

也有一些人是比较不配合,说实在,搬家确实不容易,人家院子里搭的棚子,屋里搭的阁楼也都是钱啊,拆下来又带不走,想让政府赔。

又不是一家两家的事,经费上不支持,更何况本来就是公家的房子,只是分给你住而已,每个月是还要交房租,哪怕住二十年,也不是你的。

总之闹得不可开交,尤其不知道哪里来的小道消息,说应该是有赔偿的才对,不过拨款一层一层下来,就没钱给大家。

别说,信的人还不少,都闹着要说法,一时之间进展缓慢。

要想富,得修路啊。

市政为这事愁得不得了,电视台找过去的时候,人家一下子就同意,配合得格外积极,总是个路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