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真夫妻(443)

都没考上的人,来操她的闲心,不如回去读书吧。

也就是小女生气不过,都听见有人噗嗤笑出来,气得跺脚走了。

小麦没把这事放心上,脸皮要是薄,嘴巴要是不够利,他们这些年日子也过不下来。

不过他们不在意,有人在意,人家转身到工商告他们一把。

但他们有证,又是在交管理费的地方,一切都很合规,工商的人只说几句就走。

做生意嘛,谁眼红都是有可能的,小麦一时没想到那天那位女同学身上,是她自己做事不牢靠,不知道跟谁抱怨说“这种人也能上大学,一脑门钻进钱眼里,怎么不干脆做生意去”。

风言风语传出来,人尽皆知。

下这种绊子,也不怕明年还考不上,能不能给自己积德。

禾儿回家抱怨两句,赵秀云说:“等以后你就会知道,世上什么人都有。”

哪怕是家人,也不是个个都盼着你好的,唯有真正爱你的人,才用最虔诚的爱意期盼着他们一切顺利。

禾儿倒不是不知道人情世故的人,颇有架势地说:“她将来一定不能成大器。”

只把心眼子用在这种地方,不看别人是怎么努力的。

还“大器”,不过赵秀云也觉得小麦和大米将来必成大器,说:“没事的,只要你们按手续来,谁也抓不了毛病。”

这话倒是真的。

禾儿算给妈妈听说:“我们的摊子,每天要交一块钱管理费,有的人更大,有的人更小,一天光管理费就有好几百,不过市场的叔叔阿姨们都很好,只要有事情,都来帮你解决。”

这笔钱虽然很心疼,毕竟卖东西挣的就是那点蝇头小利,不过值得,总比要跟纠察的人玩躲猫猫的好,心存侥幸,被逮到可就是罚款五百。

赵秀云最近一直在发愁第一期《本地新闻》要以什么为主题,毕竟国家大事上和节目基调不符,人家还不如去看中央台,现在想想,其实百姓更关心的也就是柴米油盐这些事,不如从这方面入手,也许有收获。

连日来的烦恼一扫而空,她心中已经有更大的计划。

第229章 第一步 第二更

沪市电视台成立至今, 还只是张罗阶段,没什么实质的成果出来, 主要是对第一期节目想慎重一点,时间安排在中央台新闻之后,每天晚上八点准时播出,节目名称就叫《沪市新闻》,非常平平无奇,不过符合风向。

但内容制作上,大家的分歧比较多, 主要第一期是基调,决定以后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的关键。

大部分还是赞成主要采访几个大企业, 引进什么设备、有什么新生产。

说真的,赵秀云不觉得大家会关心这些,除非你是厂里的员工, 群众关心的就是最俗气的事情,要是想开门红,绝对不能做这些内容。

她为此写了一份五页的建议报告,台长吴培光还是很重视的。

其实他本人之前负责的也是广播台的事情, 这次是升职,对“开门红”最在乎的人恐怕也是他,除他之外,哦还有赵秀云是自愿分配来的, 其他人都是从各单位“自愿”调来的, 都是等着想回原单位,尤其是从广播台来的几位。

毕竟现在就数广播台效益最好,尤其是香江那边来的新式收音机,一台只要七十, 还不用票,市里哪怕从前不怎么富裕的人家,现在都用上了。

效益好,福利就多,听说发奖金发到手软,工资根本不止明面上那些,不然大家怎么削尖脑袋想往里钻。

被叫来弄电视台,十个里有八个都觉得是发配。

现在谁不看中央台?就他们这能打过谁,市里五百户人家里,一户有电视,哪怕百八十个人围着看,也就是那台,市场着实不看好。

但吴培光还是想做大做强的,把“唯一”干将的建议反复研究好几天,最终拍板决定说:“就按小赵的思路来。”

赵秀云的建议很简单,就是做一期菜市场节目,采访采访那些劳动人民,看看那儿的菜肉最新鲜,也联合市容管理和工商两个部门,鼓励大家到指定地点摆摊,不给彼此添麻烦。

不少同事对此都很反对,大家觉得电视是比较高端的东西,怎么能拿来拍这些。

不过吴培光做主的权力还是很大的,这儿毕竟就是他的一言堂,反正是摸索阶段,大不了有什么他来担着。

赵秀云倒是挺乐观的,说:“您也不用这么操心,要是有问题,我负责。”

她话说得满,吴培光有些好奇道:“你就这么肯定?”

赵秀云当然肯定,说:“我就是观众啊,再说,我有数据支撑。”

也是她给各大报纸杂志投稿总结出来的,民生的事情,其实才是大家最关心的,她反馈的几次,像下水道堵住,公厕没定时清理,别看都是鸡毛蒜皮狗屁倒灶,老百姓就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