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寻渔手记(7)

作者: 乌克丽丽 阅读记录

开始和王亦,还有徐璐说周边的交通,如何从城里到牛河中学,牛河中学哪里哪里好。

王亦不好意思再去看窗外,因为王亦知道,这些话是说给她听的。

第4章 初相知

一天好长,不断变化的情况也让王亦很疲惫。

车子一路从高楼林立的城市,开到了高低起伏的山区,山不是很高,每一座山之间有一些平地,整个地面像是锅里蒸的窝窝头一样。

民居和耕种的土地都在平地上,山上都是树木丛生。

虽然生活自然条件比不上优越的成都平原,但是也没有川西高原那么艰难。

快要到了的时候,陈老师告诉他们,学校离镇上还有两公里,你们平时有什么需要的,就在学校购买解决,因为走到镇上其实还比较远,而且镇子里面会有赶集和不赶集的区别,双号赶集。

如果恰巧不赶集,其实镇子上的铺子百分之八十都是不会开门的。

学校有一两位老师家里在镇上或者在镇上买了房子,每天都搭摩的,或者是搭去城里的车子中途下了后到学校上课的。

还有一些老师家里是在外地的,在校区旁边租了民居的单间,有一个地方可以给老师们免费提供住宿,王亦之后也去看了。

王亦远远的就看到学校了,在所有的群体建筑中,学校和教堂永远是最显眼的,几座楼房,带着一个大大的操场。

之前教育扶贫,好多乡里村里的小学都从水泥地的操场换成了塑胶操场,但是这里的塑胶操场有点特别。

陈老师的车左转后进入小路,小路的两旁都是低矮的居民楼,间断开来的,大概有两百米的距离,就是校门口了。

民居中有两家小卖部,小卖部卖吃的,也卖文具。还有一家面馆。

王亦根据门口的情况在推断学校的规模,要么校区是封闭式管理,要么就是学生人数很少。

左边的居民楼后面有一条小河,要进去学校,要在必须经过这条河上的一座小桥。

后面王亦还会看到一座她从未看过的大桥。

桥是很平坦的桥,不像王亦老家的河流上那种石拱桥。

学校的大门很矮,一层楼那么高,然后配上一个电动的铁门,平时大门也是打开的。

在王亦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上学,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学校和周围的山、水、建筑都融合在一起。有了大门,好像在提醒孩子到了该学习的地方,该遵守规矩。有了围墙,好像在明示学校和周围的区别,让本该亲和的学校变得有点疏离。

王亦一度觉得学校不需要围墙和大门,直到多年后看到有人拿着刀冲进学校的社会新闻的时候,王亦才知道大门和围墙的重要性。

以前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场所,现在的学校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场所。

进门后左边的地方有一栋一层楼高的建筑,二楼用板房搭建了新的空间,很容易看出来是食堂,因为门口有两排长长的洗碗台。

食堂的前方有一栋老旧的教学楼,这应该是在学校整改维修之前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一个地标,一头头朝着门口的铜牛,铜牛在一个高高的台子上面,铜牛本身充满了力量往前拱着背,正对着学校的大门。

王亦觉得这个铜牛本身的姿态有点好笑,对着门口这个设置也有些玩味。

在王亦的老家,很忌讳大门口对着什么东西,感觉视野不开阔,会阻挡人的气运。

王亦想,如果是学生一进门就看着这样充满力量的牛向自己攻来,怕是读书都有几分害怕了。

多年后去海南旅游,导游介绍山门前那雕刻得极美的石屏风的时候,说这个屏风是为了挡住门口那一眼望不到底的道路的煞气的,让游客不要去屏风前后拍照。

好像随着经历的增长,慢慢也会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也会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去争个对错,现在不会了,接受不同的观点,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

也许那头牛正是想要将那学校之外的狭隘的观点、短浅的见识给隔绝出去吧!

车子停在了铜牛的旁边。陈老师下了车,在徐璐和王亦下车的间隙,他走到后备箱把两个人的行李拿出来了。

王亦的箱子上那条痕迹有二十多厘米,王亦看见后摸了摸手臂,仿佛这条痕迹在自己的手臂上。

她从陈老师手里拉过箱子,然后将箱子朝内,这样别人不容易看到她箱子上的痕迹,至少她不像让别人觉得她拿了一个“受伤”的箱子来的。

这时候自尊心不知怎的,就像白纸上的一个黑点,永远比黑纸上的白点刺眼。

陈老师热情的招呼着他们走过铜牛的位置,往前到了中间一栋面朝着门口的建筑楼,这栋建筑楼很新,后来王亦知道,这栋楼是后期新建的,一起建造的还有后面的一栋宿舍楼和高中部的教学楼。

上一篇:未来回忆录 下一篇:我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