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将军的美味娘子(900)+番外

但是后来陈瑜白位极人臣,沈江就不得不开始顾虑他的安全问题。

但是陈瑜白却依旧不改风格。

刚开始的时候,沈江每次出门都提心吊胆,坐在车辕上,浑身的肌肉都是紧绷的,随时准备着应付各种意外情况。

但是时间久了他渐渐发现,这件事的本质其实没有任何改变,真正变化的,是他的感受。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沈江就重新放松下来,师徒二人依旧像当年那样,驾着一辆旧马车东跑西颠儿。

陈瑜白坐在车里,舒坦地靠在一个引枕上,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景色。

远处与天边相接的地方,是青黛色的山,不高却绵延不断,向着两边无限地延伸而去。

目光渐渐向回收,可以看到山脚下葱葱郁郁的树林。

在树林跟道路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农田。

田间有人在忙着农活,不时还会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陈瑜白心情舒畅地喝了一口茶水。

现世安好,百姓安居。

这才是他想看到的江南风光。而不是那些用钱堆叠起来的虚假繁荣。

沈江早就查好了大概的线路,第二天就顺利抵达了榆丰县,接下来该怎么走,就必须要找人问路才行了。

榆丰县的百姓都很热情,但实在是乡音难懂,伊沈江一连问了几个人,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

最后还是陈瑜白眼尖,看到一个在街边帮人写信的书生,过去找他问路。

书生听说两个人是去栗泗村找焦豫的,立刻满脸堆笑地说:“原来二位远客是来找焦老师的,若是不嫌弃,我可以给你们带路,刚好我这两日也想着,该抽空回村里去看看老师了。”

在去村里的路上,陈瑜白闲来无事便跟书生聊天,正好也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下焦老的情况。

书生是个很淳朴热情的青年,对陈瑜白和沈江也不设防,由此也可见这一片应该是民风十分淳朴。

这位书生姓柴,名焕,是榆丰县当地人。

他一心向学,但是参加了两次童生试都名落孙山,家里也有些心灰意冷,觉得他不是读书的料,打算送他出去学门手艺,今后能够养活自己就够了。

但是柴焕自己不甘心,恰好听到同窗说,焦豫焦老如今回乡办学,开了一间焦家私塾,招收幼童开蒙,考中秀才之后便自奔前程。

幸亏柴焕的舅舅家便在栗泗村,念着乡里乡亲的情分,他这才有了去焦家私塾读书的机会。

他在焦豫的指点下学了六个多月,今年刚刚考中秀才,随后就被焦豫撵回县学来继续读书了。

虽然回到县学继续读书了,但是柴焕一直惦记着想回去看看老师,今天碰到陈瑜白和沈江问路,便觉得择日不如撞日,还有马车可以蹭一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不知道老人家如今身体如何?身边可有亲人照料啊?”

“老师的身体一直挺好的,骂起背不出书的孩子们,依旧是声如洪钟,底气十足。

老师的两个儿子都在身边,如今都已经五世同堂,儿孙绕膝,是个十分和睦的大家庭。”

听到柴焕说的这些,陈瑜白心里不免泛起一丝不忍。

听柴焕这么说,焦老如今的生活应该说是十分幸福美满,但是自己却要用一桩陈年旧案,来打破他如今安宁祥和的生活。

虽然他可以无愧于心地说自己毫无私心,一切都是为了大齐的江山稳固。

但是……

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马车已经驶入了栗泗村。

此时已经临近晌午,正是私塾放课的时间,跟私塾出来的孩子们对面而行,很快就找到了焦家私塾的门口。

马上就要见到焦老了,一路上嬉皮笑脸的沈江也收敛了神色,变得恭敬起来。

陈瑜白也难得地有些紧张,下车之后还郑重地理了理衣衫。

柴焕这会儿才突然想起来问:“两位客人远道而来探望老师,可是老师当年教过的学生?”

陈瑜白肃容道:“陈某虽未有幸能够拜在焦老门下,但是对焦老的人品和学识一直十分敬仰,今日院道而来,乃是……为了一位故人,一桩旧事,过来探望一下。”

柴焕听得似懂非懂,胡乱点了点头,心道这位大叔下车之后就变得好生奇怪,一点儿也不似在车上时的风趣平和,好像一下子变得生人勿扰,周身环绕着一种让人瑟缩的气势。

其实陈瑜白此时只是自己心下紧张,上位者的气势便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不过是身体在紧张的心情下用于自保的一种潜意识调节。

柴焕带着二人进入私塾,堂屋里还剩两个孩子正在伏案写着什么。

一位须发皆白但是面色红润的老人坐在上首的太师椅中,正在闭目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