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配的自觉[快穿](198)

“行,那打稻机可有安装好?”

“早已装好,真是神物,有了那打稻机,可以节省许多的时间。还有那扬灰尘筛瘪谷的风车也是极好的。”其实袁鹏几人早已猜测,敏敏哪儿来的这两件农具。

现在庄子上已经按照两件大农具又仿照了几台。

在别的地方制作都是悄悄的制作,拆开分别找不同的匠人制作,然后合拢的。

另外五十亩普通的水田也种了十多亩本地稻种育苗的水稻,早已用过新式农具。还有几十亩种的麦子。

翌日一早,顾嘉敏远远的站在一处角落,看着丰收的场景。

最近农忙休沐,两位文武师父对她的要求也不高,随她的意,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在教学上,完全是顺着她来。

在武学一途上她的天赋更高(服用了奖励的大力丸)。

日头渐盛的时候,顾嘉敏让仆妇把自己自制的其中一把大大的太阳伞,树立在田埂一边,伞下摆放了桌子,上面有茶水缸,渴了揭开上面的盖子用一个干净的杯子在里面舀茶水倒在各自的茶碗中喝茶。

她没有走到田边去观看,那边还有许多不认识的雇工。

日头渐盛时,昨日来的一群人,又来了,似乎队伍更加的浩大。

浩浩荡荡的一群人。

其中不解的官员有顾侯爷,心中诧异了一路。看皇上的架势,带的人都是户部的工部的,其中格格不入的就是他自己。

虽然是侯爷,可他武将。也不知道喊自己来干啥,下了官道,他就全身冒汗。

这方向,那不是小闺女名下的庄子吗?

心中打鼓的他 ,一直忐忑不安。

可不管心中如何忐忑,面上他还是假装镇定,一点也不显。

皇帝看着顾侯那样,心中暗笑。虽然顾侯安置了一位妾室在外面养着,可他作为皇帝并不觉得有什么。

只是暗自好笑。

一群人走上田埂,看着田里的忙碌,割下的稻谷都没有直接放在稻桩上。田里的有几个木架子,架子上放的是半人高的竹筐,一筐筐的直接抬上宽敞的道路上,从官道下了以后,转弯直接进入这条道路上,足够宽,能让两辆宽牛马车并行而过还有富余。

他们看到稻穗全部被搬到道上,有人一直在哪儿踩着,双手拿着稻穗的尾部,在一个大木箱中动着。

户部一位专司农事的官员好奇极了。他虽然也不会种田,但认识所有的农具,也知道种田的套路。

算是略微知道一些,理论知识是有一些的。还能长篇大论说的滔滔不绝。

他走过去,站在边缘上瞧着。

一群人全是便服 ,袁鹏自然不认识这位懂农事的大人。但他眼尖,一眼就认出来跟在昨日来的中年男子身后的将军。

再联想一下,心中情不自禁的瑟缩一下。缩起脖子假装不认识将军 ,继续干自己的。

袁鹏思索完发现身边的钱三风不见了,转眼一瞧,老钱朝敏敏那边而去。

但很快的又走了回来,他停了下,问道,“你与敏敏说了?”

“嗯,说了。”

顾嘉敏转身就吩咐春香,“去找花婶子,让她多做三十人的饭菜。记得把今天收获的稻花鱼,做一些,三桌人,一桌一盆稻花鱼。”

“晓得,小姐,那都是些什么人啊?”

“不知道。”顾嘉敏想了想又自己走进去,与袁家婶子说,“婶子,之前我们自个儿做的那大太阳伞,全部拿出来,带着底盘,一起搬去池塘对面的那块平地上,隔开插好。

对了围着太阳伞拼接的圆桌,也放置好,搬上椅子一起……”

“行,是不是昨儿说要来的人来了?”

“嗯,来了好些人。桌上备上咱家特制的陶茶缸,里面装上茶水,备上茶碗,还有舀茶的杯子也一桌一个。”

“是是是,马上去办。那需要切上迟西瓜吗?”

“暂时不切,把西瓜用水桶装好,里面用水泡着就是。”

“行,还是你想的周到。”

顾嘉敏吩咐完,自己离开,回到她重新布置过的客厅。里面有了一丝民国时的味道。

几个月下来,她没少折腾。京城地处北方,没有江南水乡的灵秀,她家的这座庄子上原本的布局还有屋内的布置,更加的简单。

几个月下来,她弄出来了沙发,自己找匠人做的,还有可以挂衣裳的衣柜,木衣架,还有高低床。

改良的木质靠背椅,没有太师椅的沉重宽大,也比家户人家的木椅要舒适宽大一点点。

还有木质茶几,书桌,木凳等。

作者有话说:

1、清代前期的粮食亩产

(1)南方水稻平均亩产清四川《彭县县志》说:“亩产米一石二斗为上,一石为中,□□斗为下。”即中等水平田亩产稻谷2石。骆秉章说:“湖南有田百亩,可收租谷百石。”按对半租,亩产稻谷也是2石。陈瑚说:“百亩之产,入租百石,千亩之产,入租千石。”也是指亩产稻谷2石。总的看,清代前期南方各地稻谷平均亩产2石。当然,这里所说的大都是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产量。单季晚稻的亩产应高于复种田。顾炎武《日知录》中所说的吴中秋禾1亩之收也不过3石。方苞说:“金陵上田十亩,一夫率家众力耕,丰产获稻不过三十余石。”这个稻也当是一季晚稻,平均亩产也是3石多一点。总之,复种稻平均亩产2石,一季晚稻平均亩产3石。清代之石稍大,折合今市制亩产292斤(复种稻),一季晚稻折合今市制亩产397斤(2.72石)或 438斤(3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