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冰冻岩浆(150)

作者: 伯正 阅读记录

这里信号极差,几乎没网,况且这个时间又已经熄灯,沈卿安没什么别的事情可做,索性开始在脑子里琢磨明天的教案,和新一轮模拟试题该出些什么。

*

现在是七月份,也是他来到这儿的第五个月。

两年之前,沈卿安先从美国回了B市,安顿好自己的行李,又休息了一阵,然后才开始着手准备支教的事。他参加了一个公益支教团,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线上和线下培训,最后才来了一处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坐落于大山里的小村子。

一同来的还有四人,除他以外三女一男。刚来的时候,五个人根本没人能适应,哪怕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觉得苦不堪言。

首先不适应交通。这村子极为闭塞,不通车,因为车根本进不来也出不去——山路又窄又崎岖,两旁的山陡峭险峻,想去镇上要骑将近半小时的摩托——附近的镇上同样没有公交站点,如果去县城还要搭乘面包车。

他们进山时不记得换过了多少次车,再加上路况不好,太颠簸,几个人还吐过几回。如果在来路上退堂鼓已经隐隐开始敲了,那么在抵达住处的时候,每人心里的那面鼓早就响得震耳欲聋。

至于住处的分配,三位女生被安排进四人间宿舍,而沈卿安和另一位男老师则分别住进两间临时收拾出来的小屋子,没打水泥的旧砖房,墙上还有道道裂缝,面积是四人寝的一半,只能容纳一张床和一张桌子,顶多再放得下一个脸盆。

既然床只有一个,俩人只好挤一张床睡,干巴巴地挤了一星期,彼此都觉得哪儿哪儿不对劲,可谁也没好意思先开口。

结果这件事以那位男老师的离开告终——他在老家的母亲身体出了些问题,必须赶回去陪护。

这下俩人都松了口气。

除去住宿条件,村里没有公共澡堂,沈卿安他们这些支教老师无论是洗漱还是洗澡,都要在室外临时搭建的木棚里,水也是自己去井里打、挑回来再烧开的,一来一回要耗去不少时间,十分不便。

等勉强适应了这些硬件后,沈卿安才发现,教课这项主要工作更令人头痛。

*

其他老师一星期顶多排课五至十节,而沈卿安则被排了十七节。起初沈卿安除了教数学,还顺带负责了同样颇有难度的物理,这倒也没什么,只是那位男老师一走,本来由他教的化学和生物也一并压在了沈卿安身上。

沈卿安心想,教两门是教,教四门也……也认命吧。

可一开始沈卿安把这件事想得过于简单,直到上课第一天才真真正正地傻了眼。班里一共四十五人,到座的恐怕连一半都没有。如果教音乐、美术这类科目还好,学生们听着轻松些,也愿意配合,可数理化生比起其他科目本就更显枯燥,不提没到场的,还留在座位上的学生们也压根儿没几人在听。

当天下课以后,沈卿安便对着学生名单一个个地去家访。但当地本就多留守儿童,不仅见不着家长,甚至学生自己的影儿也瞧不见。

学生们自己不想读书,家长并不会管,或者说根本不想管,学校只是替他们看孩子的工具而已,至于孩子是否学习,那就无所谓了,反正读书没什么用。

沈卿安整整用了两星期,和每位学生都仔仔细细聊了天——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不配合谈话,好在沈卿安这人最不缺的就是耐心,和学生谈话时永远温温柔柔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加上脸又符合当今男女老少的审美,随着他去的次数多了,学生们的态度比起一开始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一旦说服了谁来教室上课,沈卿安就会在名单后面打上一个对勾。

其实对于学生最后会不会来,沈卿安并不强制他们,但他希望大致了解一部分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性格,再顺便把自己的心里话针对性地告诉学生们。毕竟他既然选择了这件事,能做到的一定会尽力去做。

渐渐地,教室里坐满了人,除了……沈卿安对着名单一看,除了班上那位叫加洋的男孩。

*

加洋算是这帮学生里最“棘手”的一个,即便沈卿安找过他无数回——甚至得知了他们家有四个孩子,其他三个孩子他都见过了不止一次,就是始终没见过加洋本人。

最后沈卿安实在没办法,对加洋一家最年幼的女儿说:“可不可以告诉你哥哥,让他有空来见一见我?”

说完以后,沈卿安还顺带摸了摸她圆溜溜的脑袋。

小姑娘从来没见过长成这样的男老师,甚至没好意思直视沈卿安的眼睛,只腼腆地点了点头。

*

距离那天又过去将近一星期,山里下了场暴雨,一遇到这种天气,整个村子就会连带着停水和停电,沈卿安钻进被窝没多久,就听见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混合在窗外的雷声和雨声里,几乎让人辨别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