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们(2)


辛夷坞用整整两年的时间雕琢了这个故事。一度,她曾经想用这本书作为出道十年的短暂告别。但我看完后,觉得这本书更像是她这十年创作的总结,一次最彻底、最畅快的厚积薄发。大抵,看书像看戏,二流的戏偷情,让你跟着戏中人哭哭笑笑,完全忘了自己;而一流的戏偷心,看戏的时候,你依然会哭哭笑笑,不过有很多时候,你的哭笑不是为了戏中人而是为了自己。好戏就是十面埋伏,处处雷区,一不小心就会触动你所有的爱恨和记忆。演员交付了演技,观众也在浑然不觉中交付了自己,像是完成了一道刺青的仪式,散场的时候,你不会不记得那种清醒的疼痛。
从“偷情”到“偷心”,这一部《我们》,个人认为辛夷坞完成了她写作生涯最重要的一次升级。自此,她完全可以归隐山水,一苇渡江,从青春文学的高手榜里抹去自己的名号了。
也许你会问,《我们》不过是一段青梅竹马的故事,如何能有这么强的杀伤力?如果非要从写作技巧回答这个问题,概莫“细腻”两个字。
当年,韩剧开始流行的时候,《蓝色生死恋》让一寝室的大老爷们眼泪汪汪,同样达到这种效果的还有一部日剧《东京爱情故事》。但前者只是“偷情”,后者却是“偷心”。没有复杂跌宕的情节,只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完治就是根木头,也是一扇让莉香想探索又处处碰壁的门,我们看着莉香从“门”里出来,又从“门”里进去,或者在“门”前守候,一次次走了又回来,一次次无望又小心翼翼地叩“门”。虽然,完治和莉香就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单位,同一间房子。但一个女人要走到另一个男人的心里,那路不会比十八弯的山路少半分曲折。也正因为这样细腻的铺陈,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感情的心路历程与莉香的重叠,那一刻,我们和莉香是同路人,已然忘了她是剧中人,而当她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我们》就是这样。祁善和周瓒的爱情,自年少时萌芽,他们结在一根藤上,却各有各的方向。他们的爱并未经历什么大风大雨,天灾人祸,但架不住成长的力量对他们的生拉硬拽,以及内心那点敏感脆弱的小心思对他们的牵绊,所以,二十八年来,他们只是倔强地把自己的触角在藤蔓上打了一圈又一圈,不肯往前一步去接近对方,然而事实上却越来越近。
这是一部典型的小情节作品,没有跌宕的传奇,没有曲折的命运,有的只是两个年少相识的恋人,一路成长,从“我”和“你”,变成“我们”的故事。但其实这种不主要靠故事情节推进的故事最难写,也难怪辛夷坞自己说写这部小说写到白头。我们都知道有一种“彩虹蛋糕”,它的表面只一种颜色,但切开后却发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层一层,色彩斑斓又界限分明。《我们》所带来的惊喜就在于此。如果你想说不就是两个人谈恋爱吗,有什么可看的,那就错了,谈恋爱的戏就在一个“谈”字,如果给你一篇命题作文,让你写两个人的爱情,而且是那种经历了“八年抗战”才终成眷属的爱情,你可能光想他们俩在这么冗长的时光里每次见面说什么内容就会想到崩溃。
在这一点上,辛夷坞做到了极致。两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对峙,一点不比大情节的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张力小。很多时候,周瓒和祁善的心理交锋就像难度系数爆棚的密室逃脱游戏,让人依旧看得热血高涨。而正是对那些细微处的清晰描摹,让你发现原来那些习以为常的恋爱中的那些事也有这般妙趣横生又刺激连连的一面。这正是小说家的技巧,像煎鸡蛋,他会不时地翻一面,让你看到变化,并且不断嗅到诱人的香气。
更难得的是,辛夷坞不光在这本书里写活了女主的情爱心理,男主也被他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细腻。而成长作为两个主人公共同的背景,又让他们的爱情多了一些青春史诗的味道。周瓒在不得不长大后,面临家庭解体、事业漂浮、情感模糊时的茫然,就像一个少年突然成长为男人,他想去征伐,他想当英雄,想保护身边所有的人,但是空有一腔热血和力气,却不知道一拳下去砸在哪里。在和祁善猫捉老鼠互相猜谜的感情游戏里,这个男人第一次想到了逃避,他在那里“专心地玩着打火机,反复将它点着又关闭”。祁善则在那里拼命地挥动书页,意图扇去之前两人留下的呛人的烟味,那是她第一次被坏小子周瓒怂恿着抽烟。“书页挥动时的声响和打火机的‘咔嚓’声不绝于耳,枯燥而绵长,仿佛没有尽头。”就在这时,周瓒突然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