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逞骄(393)

苏雪至也笑了,真挚地道:“你能振作,我想你四哥应该会很高兴的。我也一样。”

他一笑,随即再次陷入了沉默。

“那么,祝你南下顺利,早日凯旋!”

苏雪至朝他点了点头,道别,随即自己下车,走了进去。

她进了校门,无意间,回头瞥了一眼,见汽车还静静地停在那里,暗夜之中,轮廓模糊。

苏雪至只觉王庭芝的变化太大了。整个人,从里到外,完全像是换了一个人。

不过,家里突然遭变,失了往日的护身符,一向高高在上的他能这么快就重新站起来,愿意脚踏实地去做事,还是上战场这样的事,说实话,难能可贵。

这样已经很好了。

对他的这个变化,苏雪至并没多想。

现在她真的太忙了,无暇分心。

第二天上午,丁春山开车来接她,和她一道送走了贺兰雪以及随船的表哥等人。回来后,苏雪至便心无旁骛,除了每天看报纸关注南北局势之外,一心扑在了实验室里。

她和余博士的工作在紧张和繁忙中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一周后,他们的努力初见成效。在经过多次的失败和试验后,显微镜下,成功地在葡萄球菌培养皿里观察到了他们期待的一个白色的无菌圈。

这表示,他们获得了一株能产生抗生素的宝贵菌种。

兴奋的余博士请苏雪至给这株菌种起名。

苏雪至将它命名为W一号。

W是去世了的吴博士的姓氏发音首拼。

余博士沉默了片刻,向苏雪至道谢,说:“我们还会有W二号,三号,四号……青鹤虽去,名却不朽。他泉下有知,也当欣慰。”

实验室的工作继续推进。

分离获得了宝贵的菌种,下一步,就是培养发酵。

现行的诸多菌种的培养方式,一般采用的,是固体表面培养发酵法。余博士也熟悉这种方法。但苏雪至不建议采用。

她虽然不是专业的微生物学家,但也知道,青霉菌十分“娇贵”,要求纯种发酵,而表面培养的培养基暴露在空气里,各种微生物会造成大量的污染,很难控制发酵的过程和质量,即便产出,霉菌酵价往往也会很低,纯度不具备提炼用作药物的价值。

她建议试用液体培养基法。在固定的容器内,通入无菌空气进行培养发酵。

没有先例可循,苏雪至也懊悔自己从前没有详细研究过关于青霉菌的制造工艺,现在一切只能摸索着来。

青霉菌对于余博士来说,是一种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的菌种。在保存好母菌菌种并分别进行固体和液体两种培养方法的测试比较之后,他果断地采纳了苏雪至的建议,全力进行液体培养法。

第一次他们培养了一百份,每份液体培养基约两百毫升。在成功地接种后,接下来的时间里,除了必要的外出,苏雪至日夜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时刻观察着霉菌的生长。

室温三到四天后,培养基的表面慢慢长满了霉菌,四五天后,颜色变青,出现了金黄色的滴状水珠。

这种水珠越多越好,表示霉菌没有污染,生长旺盛。

这种画面,落在苏雪至的眼里,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完美、最珍贵的一副名画。

就算有人要拿蒙娜丽萨的微笑来和她换,她也不换!

她在兴奋中渡过了一周,终于如愿以偿,将获得的培养液进行冷藏,等待下一步的提取。

现在距离他们实验成功,还有三步。

第一步,将青霉菌液和培养液分离,获得纯粹的青霉菌提取液。

第二步,测试药性。

最后一步,冷冻干燥,获得结晶。

实验室里配有工业冷箱,冷藏保存不是问题。

在分离提取这个阶段,余博士和苏雪至经过多次失败之后,慢慢调整,这天,她将培养液的酸碱度调节至pH 2. 0,随即加入醋酸戊酯,轻轻摇晃,使之充分混合。

苏雪至期待的一幕,终于发生了。

含有青霉素的醋酸戊酯浮上了表面,和下层的菌液彻底分离,泾渭分明!

之后就顺利了,在余博士的指导下,用 pH 7. 0 的蒸馏水反复提取,数次过后,木炭脱色,氯仿再提炼,最后溶于无菌水。

至此,提炼终于完成,他们获得了第一份纯粹的实验室青霉素液。

兴奋归兴奋,苏雪至心里其实也十分清楚,用实验室的这种方法获得的青霉素,效价不会很高。

这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份人工实验室培养获得的纯青霉素。没有现成的用于检定的标准品,但以她的估计,每毫升应该不会超过四五十个牛津单位。

离可以批量工业生产,距离还非常遥远。

接下来,他们需要更多的研究,获得更多的优良菌种,扩大规模,增加专业人员,提高制造工艺,以便进入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