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珰(173)

作者: 翦花 阅读记录

早朝过后,张敏便来求见皇帝,请皇帝屏退除了小师弟以外的下人,然后跪下讲述了这段始末。

他这一讲,汪直才发觉内容作了不少修饰,喝酒时抱怨皇上对小皇子不闻不问神马的都没了,只说他奉命照管纪娘娘母子,很令孙智他们羡慕,孙智就起了歹心,伙同卓玲设计谋害了太子,事后来向他买好,想要借他去攀上小皇子那棵大树,为了邀功已经亲口招认了所有案情细节。

原来还可以这样,汪直才知道,师兄昨天所谓的想好了,就是编好了说辞。不得不说,这套说辞的确对他有利多了,犯案完全变成了孙智一厢情愿的行为,他自己几乎毫无责任,反正那些酒后抱怨什么的,即使有孙智和酒友们作证,一群酒鬼的话也不可靠。还是师兄聪明啊!

张敏陈述完了,连连叩头请罪,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求皇爷恕罪,奴婢未能及时来禀告皇爷,只因奴婢一听孙智的话便吓破了胆子,惶恐无措,直至昨日被小师弟提醒,才恍然醒悟,该当报知皇爷。求皇爷看在奴婢粗鄙无知的份上,饶奴婢一命。”

汪直也跪下求情道:“皇爷明鉴,此事虽与师兄相关,他本人却既未亲自涉案,更无谋害太子之心,求皇爷看在他主动请罪份上网开一面。”

皇帝坐在罗汉椅上听着,手搭在小炕桌边沿,手指轻轻摩挲着乌木桌边,神情竟是格外平静,没有一点惊异或是愤怒。

静了一阵,他开口道:“汪直,你传旨下去,叫宫正司依着张敏所言,将涉事众人都押去宫正司审问。告诉他们是朕的意思,叫你代替宫正,亲自问案。”

汪直怔住,这……信任有点过头了吧?他道:“皇爷,这事毕竟牵连上了我师兄,奴婢理当避嫌的,由奴婢出面,恐怕不好服众。”

皇帝失笑:“朕信你就是,管他服不服众。不过……也罢,就叫宫正司程昭去做吧。”

他由张敏近身服侍了十多年,对张敏要比对汪直熟悉的多,听完那番话就明白,若非汪直用了什么办法说服,张敏是绝不会主动来向他坦诚这些事的。由此可见,汪直这孩子果然没辜负他的信任,果然很值得他信任,果然万贵妃总在他跟前吹枕头风说汪直的好话,一点都没夸张。

不愧是怀恩的徒弟啊!只可惜,这一对儿刚正不阿的人正好是师徒,碰上与他们相关的人涉案,完全不避嫌还是不大好。

皇帝转向张敏道:“你先回直房去吧,暂且不要私自出门,等着听消息。”

这话虽然没有最终判罚,却已亮明了态度,横竖是没生张敏的气、不会严惩他的了。张敏感激涕零地叩头谢恩。

汪直有点想不通,皇帝得知儿子确实是被人害死的,还是被两个又愚蠢又野心爆棚、不上台面的奴才害死的,他竟然一点怒气也没露。换做想象中的皇帝,早该大发雷霆、气得浑身乱颤、恨不得大开杀戒给儿子报仇了吧?

是皇帝涵养好,还是天家亲情淡漠呢……

*

太子的死因对宫外保密,对宫内是保不住密的,宫里人都知道事情始末,所以对孙智的审讯结果和处刑也不必瞒着宫里人。

不久后,宫正司便尊皇帝旨意宣布,宦官孙智与宫女卓玲系柏贤妃出逃纵火、导致太子夭亡一案的真凶,案已查明,两名案犯供认不讳,择日处以极刑,明正典刑。

至于两人谋害太子的动机,被解释为“挟私怨”,外人看来,就像是他们对柏贤妃有何不满一样。

孙智和卓玲被判了凌迟,全宫宫人观刑,汪直又被特许了可以不去,到了时候他就远远地避到安乐堂去了。

景仁宫的下人们也不可因此卸责,集体被杖毙,又是全宫人观刑,当日汪直避去了昭德宫。

张敏没有被追究任何责任,但皇帝也不愿再让他看顾李唐母子了,叫司礼监谋了个缺儿,把张敏打发到安徽做镇守去了。

送行的时候,张敏声泪俱下地拉着汪直说:“兄弟,多亏了你啊,若非你及时点醒哥哥,我迟早也要落个孙智那样儿的结果。”

汪直苦笑道:“我有什么功劳?师兄你不怪我就好了。”

在他看来,张敏本该一直陪着李唐母子,将来凭这份功劳飞黄腾达,都是自己惹出的蝴蝶效应才叫人家的前程落空了,是很对不住张敏的。但张敏不但自己心里就清楚是汪直救他一命,这次听皇帝叫他外调时,皇帝还亲口对他说,没有对他追究都是看在汪直的面上,张敏自然更对汪直感恩戴德。

他抹了眼泪笑道:“你尽说傻话,我有什么可怪你的?都是我乱说话招的祸,再说如今我这结果不挺好么?未必不比继续留在宫里当差强。你看四处镇守太监总给宫里的侍长们淘换好东西吧?以后我就专门给你淘换,让你也享一享做侍长的滋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