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珰(113)

作者: 翦花 阅读记录

皇帝立刻就明白了。宣宗朝的胡皇后生前被废,由孙贵妃继任皇后,那时谁也不会想到,数十年后孙太后薨逝,胡皇后竟然又被恢复了皇后封号,追封了尊号;景帝的生母吴贤妃在景帝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英宗复辟之后又被废为宣宗贤妃;还有景帝汪皇后,当时因忤逆景帝被废去后位,如今同样被恢复了尊号。这三个人的身后事都是几经变换。

汪直侃侃说道:“奴婢想到她们的境遇便觉得,所谓身后事,其实均由活人主持,没谁能自己为自己做主的。看似如今做了主,将来也说不定有些什么变数。是以,还是活着时候能活得快活更重要,无需把身后事看得那么重,看重了,也没有用。”

他觉得这些话说出来都是废话,一点用都没,反正周太后不会听到,听到了也不会搭理。没想到皇帝听后竟然手扶着炕桌,陷入了沉思。

他不说话,余人都不会出言打搅,屋里就静了好一阵,听得外头的张敏好生心慌。最终皇帝站了起来,对万贵妃道:“替朕赏这孩子点东西,朕要再去仁寿宫,午膳你先吃,不必等朕。”说完便立刻摆驾走了。

万贵妃送了皇帝出去,回来对汪直笑道:“你看看皇上这样儿,要赏你还要我代劳,当真是小气。”

汪直嘴上推脱着“没有功劳不敢讨赏”,心里却很是奇怪:我这番话对皇帝有什么启发么?难道从这个思路出发,可以劝动周太后?

皇帝还真的是得了启发,去到仁寿宫后,他便将汪直所举这三位太后的例子都说了一遍,最后道:“母后试想,文武群臣素来都是依照他们认定的大义行事,纵是一时服了软,将来一旦得了机会,也还是要推翻重来。朕说句大不敬的话,母后与朕都有千秋万岁的时候,纵是这一次将钱氏别葬他处,到了那时,还不是要由后来人做主,再将钱氏迁回裕陵?倘若此时母后答应一墓三穴还好,若不答应,怎知后来人不会将您迁出裕陵,反而只叫钱氏一人附葬?”

周太后不为所动:“那有何难?你大可留下遗训,叫后来人不敢违背。难不成,还有谁敢于违抗先帝……”话未说完,她自己便反应了过来。

皇帝苦笑道:“正是啊,钱太后附葬裕陵是先帝留下的遗训,倘若朕可以违背先帝遗训,后来人违背朕的遗训,又有什么稀奇?所谓身后事,都是活人主持,没谁能自己为自己做主的。母后听朕一言,与其将事做绝,不如预留后路,您就答应了一墓三穴吧!”

周太后静坐不语,良久过后,才叹息道:“不瞒你说,方才你离去后,我与夏时傅恭他们商议,也有了妥协之心,他们还为我提了个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

历经多日皇帝头一回听她有了些许松口,忙道:“母后请说,朕洗耳恭听。”

周太后朝一边的宫人招招手,宫人手捧着一个二三尺长的纸卷过来,收去桌上的茶具,将纸卷铺展开来,原来是裕陵的堪舆图……

当日傍晚,宫中传出消息,周太后应允一墓三穴,不再反对钱太后附葬裕陵。皇帝在几份奏章上都批复道:“卿等所言,皆合朕意,合葬之礼,蒙允行矣。”

文华门外的群臣闻听消息群情鼓舞,齐声高呼万岁之后散去。至此,好像一场风波终于消弭于无形。

不久之后,朝廷为钱太后上尊谥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因先帝谥号为“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同有一个“睿”字,难免令人想到是朝臣们为了显示钱太后才是先帝唯一正妻而有意为之。

听说了这消息,周太后又着人请了皇帝过去商议,问他是怎么回事,皇帝解释说:“朕与群臣已就此事商议过了,既是一墓三穴,两位附葬太后不当再有高低主副之分,将来母后千秋,谥号也必有‘睿’字。”

周太后听了才放下心来,阴沉的脸色也缓和了:“如此便好。你看看,本是咱们皇家的自家事,偏总要外人指手画脚,也真应了那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了。”

“正是。”见母亲没再提出更多异议,皇帝着实松了口气。这些日子的拉锯战简直令他身心疲惫,也心有余悸,总担心又出点什么幺蛾子。

周太后挥手屏退了部分侍立的下人,微笑着问:“裕陵那事,皇上可定了谁去办?”

皇帝道:“母后放心,朕已定了人选,一定保证事情办妥,又不会走漏风声。”

周太后满意地点了头:“那便好了。叫我说啊,早该如此,倘若早便想到了这一遭,之前那些是非都可以不去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