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圣母[快穿](154)

作者: 钦匀 阅读记录

叶锦微微勾唇,就又听叶大说:“不过这来钱最快的法子,是不是抄家啊?”

其他大臣:“……”好黑心的人。

倒是叶锦的心腹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法子。

周仪甚至直接进献了一张单子:“臣昨日在茶楼坐了坐,倒是知道原来有些同僚家中还很是宽裕……”剩下的话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叶锦干脆直接将单子传递给其他人,这下子有两个大臣眼神就开始惊疑不对劲了。

毕竟也有他们的好友。

等到叶锦放他们走,两个大臣对视一眼,叹了口气,决定还是得传递个消息。

好家伙,就这一张包囊朝中煊赫大臣的单子一出手,第二天上朝叶锦就收到了这些大臣们进贡的百万白银。

嗯,开学堂和军饷的钱都有了。

因为免赋税五年,原先流浪在外的流民们也开始逐一在官兵的带领下慢慢回乡,而不愿回乡的人也在当地定居,逐渐也有商户来来往往,安国倒是以所有人没料到的速度开始快速平稳发展起来。

安国平稳后,随之而来的是其他三国的商户、百姓开始朝安国迁移,在这个乱世,安国倒成为了唯一的净土。

而他们的陛下此时正感受着神魂深处的巨大力量。

是民心。

---

安国二年,盛京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而今年也是科举第一年,因旧朝功名还在,有往来的举人结伴来到这座满载希望的都城。

叶宣随同周仪一起负责科举之事,等到考卷收齐,他拿着那些文采斐然的考卷,忍不住长叹口气:“先生,这些人写得可真好。”

从流民四起到如今新国初建,也不过四五年,而他接受周仪的教诲也不过两年。虽说这两年他日日都要苦读,但和其他举子之间的差异还是十分巨大的。叶宣也时刻感慨命运无常。

周仪翻阅着一沓粘着封条的考卷,道:“王爷不必如此谦虚。”

叶宣讪笑两声,不说话了,倒是开始认真看考卷,最后一道策论题是叶锦所出,需要学子结合如今朝政谈谈如今新推出的商税制度。

商税制度是叶锦结合她的历练经验提出,结合了华国时期的起征点税收标准和如今的商业情况而提出,该商税制度还有待完善,毕竟才刚实行下去。

叶锦并未有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两者她皆重视,毕竟商业的繁荣发展还能盘活安国的经济,所以叶锦在商业上下了不少功夫。

至于农业,叶锦又在户部下设立了一个新的“农司部”,并招纳了对农业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又花费重金邀请了几名对农耕之事有研究的农民,让他们在三年内研究出高产的作物,并能改良土地,以达到高产、高质。

当然他们的前头也吊着胡萝卜,叶锦承诺有贡献者,可按功劳大小加官进爵。

朝廷上下也都知道叶锦对爵位、官职的不在意,只要做得好,只要有真本事,那都能得到重用。

没看现在农司部的人都天天窝在工位上,赫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会试结束,两千多名考生中选择了300名贡士统一参与殿试。殿试结束,周仪和叶宣从考卷中选出前十名并交予叶锦。

御书房内,叶锦只粗略看了一遍,问他:“你最看好谁?”只粗粗翻阅最后一道策论题,也可知这十名贡士是有真才实学的。那么一甲前三的选择就得看叶锦的意愿了。现在叶锦将这个机会给了叶宣。

他们私下谈话倒并未一直朕、本王之类的,仍旧以你、我相称。叶宣虽说被周仪教诲不可过于散漫,但私底下还是很享受这种相处氛围。

在他心目中,如今的陛下还是以往护着他的亲姐姐。而叶锦送给他的大黑一家也好好在皇宫里养着,他时不时带出去玩一圈。这些都是他们朝夕相处的证据。

叶宣挑过考卷看看:“我觉得唐雎还不错,这个宋毅也很好。唐雎原先就获得过解元,这次又获得了会元称号,若是此次殿试中继续中得魁首,就成全了他的三元及第。”

“嗯,”叶锦看了眼两人考卷,将唐雎选为状元,又看了眼叶宣,“此次殿试中你可多加观察,择三两朋友。”

这些都能成为叶宣以后的助力。

叶宣哼哼唧唧两声,又犹豫:“皇姐,你听过盛京四才子吗?”最近一些墙头草官员又开始为陛下的后宫担忧起来,认为照陛下这样,皇脉无法延续……这岂不是得亡国啊!

叶锦照例是没理他们的,但随后盛京四才子的名头倒是越来越响。

叶宣从其他人口中得知,这些人都是有意成为后宫一员的。

毕竟这些人的祖父、父亲要么被迫辞官,要么就被贬职,他们若想出头,只能走科举这条道路,这怎么能行。他们倒也可以借着父辈的官职去捐一个小官,但成为小官却并不是他们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