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都是系统惹的祸(263)+番外

作者: 松影明河 阅读记录

因为赵光放粮放得早,太原百姓几乎没有饿死的。

这固然让赵光在兵力上占了优势,但伴随而来的后果,却是赵光始料未及的。

因着旱灾,那一茬的庄家全部死在了地里,一季的收成也全都打了水漂。

赵光既然决议收买民心,就不能做一半就收手。要不然,民心反噬,就够他喝一壶了。

最让赵光吐血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因为太原百姓因着赵光赈灾赈得太早了,对此次灾情的感触不深,其实并不怎么领他的情。

甚至于,还有人见他一开始就开仓放粮,觉得他是个心软良善之辈,竟敢议论他拿来救灾的这些粮食,肯定都是往年从百姓身上刮来的。

如今拿这些粮食赈济灾民,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罢了。

虽然这个猜测是事实,赵光的确是早有心思,且一直在暗地里屯粮。为了屯粮,他也的确是在税负上做了手脚。

但是,对赵光来说,既然粮食已经到了他手里了,那就都是他的。他拿自己的粮食给灾民吃,灾民就该感恩戴德。

这些贱民端他的碗,还不服他的管,实在是可恶至极!

如果不是打天下还用得着他们,赵光早就把他们都给诛了。

不过,就算不能全诛,为了震慑人心,他也立了几个典型,在菜市口宣读了罪状,斩首示众了。

这样一来,不管太原百姓是敬也好,畏也罢,明面上是不敢有人多说什么了。

接下来赵光要抽壮丁增兵,也没有人敢反抗了。

赵光暗暗冷笑:果然是人善被人欺,让你们知道厉害了,你们不就老实了吗?

对于赵光这一通操作,宋姚看得是叹为观止。

在宋姚看来,赵光不管是开仓放粮,还是震慑不臣,其实都没有错。

他只是把两件事的顺序弄颠倒了而已。

从前在家里的时候,她偶尔也听父兄说过一些朝堂上的事,其中也有关于赈灾的。

那时候她还不懂政治的残酷,也不明白人心的险恶。

她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每一次赈灾粮款的调配,都要一拖再拖。

特别是有一年,她父亲在户部任职,她明明早几天就听说粮款已经筹备齐了,但过了足足半个月,才又听说朝廷委派的钦差从京城出发。

如今她已经懂了。

朝廷之所以如此,是为了用最少的粮食,收买最多的人心。

京城拖上半个月,灾区就会死上一片人。

而活着的人也基本上都饿疯了。

这个时候,只需要每天一碗薄粥,就足以让他们山呼万岁。

这听起来很残酷,但却是朝廷一直都在用的法子。

而宋姚思来想去,觉得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换成是她处理太原的事,只怕也会选择这种方法。

想到这里,宋姚不禁暗暗叹了一声:成长带给自己的,究竟是把心肠变得冷硬了,还是把心思变得更理智了?

只听岳先生道:“赵太守之所以急不可耐地发兵,就是为了以战养战,抢夺粮草。这时候,除非能够给他提供大量的粮草,否则谁都劝不动的。”

等岳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宋姚为了表示对朱先生的尊重,又亲自问了一遍,“不知朱先生有何见教?”

朱先生微微一笑,说:“这就要看少主的心思了。”

“哦?”

“敢问少主对晋阳的日后有何谋算?”

谋算?

宋姚心中一动,想到了方才傅棠给她灌鸡汤的时候,说的九字真言。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已经将她的野心暴露无疑。

这一刻,她的目光灼灼如火焰一般,烧得人不敢与她对视。

而四个幕僚的眼睛,也亮了。

“妙哇!”朱先生忍不住抚掌大赞,满脸激动又欣慰地说,“我先前还怕少主年少气盛,听了赵太守的打算之后,会被他蛊惑,白做了他的马前卒。如今看来,却是在下多虑了。”

宋姚笑了笑,说:“年少必然气盛,不气盛的,也不算是少年人。我只是不想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下功夫而已。”

这一点,从上辈子她被父兄亲手挂在白绫上的时候,就隐约悟出来了。

后来又经过傅棠一次又一次的洗脑,这个想法在她心里不断放大扎根,而今已是根深蒂固。

只是,这话说出来,就显得太过理智了。

而太过理智的人,往往都凉薄,四个幕僚不禁心中一凛,看她的目光又多了些别的意味。

对此,宋姚看出来了,但她不在意。

她相信这四个人不是傻子,也不是万事只看表象的。等他们冷静下来之后,自然知道她宋姚不是那等凉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