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诏狱看大门(192)+番外

不过好歹也因为这样,开垦出了边疆的大片荒地,解决了民生问题。

尤其是河套地区,辽东辽北,乃至靠近漠北的广大区域。

原本因为连年战乱,百姓四处逃荒,良田荒芜,人烟稀少。有些则干脆自古都是无人开垦的荒地。

把这些地方开垦出来,完全符合孔子他老人家说的那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

虽然有明朝有驻军戍边,屯兵种地的传统,但毕竟军队的能力有限。

建国之初,几个重要的边城都没有办法恢复农耕和商业流通,不利于边境发展和人口增长。

有了这些盐商在当地屯田,招募农民耕种,又源源不断地将内陆的各种茶叶、布匹商品带到边境,很快就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几年下来,至少在北边的几个卫所,商屯都经营的挺不错的。

要说有什么问题,问题也很明显。

北边那边,发生的最多是所谓“占窝”——就是皇亲,勋爵,宦官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势力,买通户部,将本该发给商人的盐引,批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转卖给盐商,先赚上个一笔。

如此一来,商人们势必将会在当地大肆剥削。甚至同时从事私盐贩卖,边境走私,以求尽可能地弥补其中的损失。

不过北边那边空地多,虽然“开中法”在那里实施的有些不对劲,好歹没有和当地的牧民抢地。只是“占窝”,没有“占地”。

但是西南这边却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土人们刀耕火种,在这里可是种了几百年的地了,边境的田地并不是无主荒田。

王员外应该是通过一番运作,将当地土人有主的熟田,改名换姓,弄成了“商屯”。

一边是贵戚“占窝”,一边是商人“占地”。

这“开中法”的弊端到了广西这里,等于两头全占了,岂能不出事.

“果然是‘京中有人’。”

这么多账本里,有一本是专门记录和顺天府,应天府的各个世家大族还有官员应酬往来,利益交换的簿册。

“不愧是两淮盐商,南京的这些勋贵们,就占了一半以上。”

杨休羡粗略地翻开了一下,就眉头大皱。

邱子晋正在抄录别的账簿,也是边抄写边叹气。

为了不打草惊蛇,等他们将这几本账本抄下之后,还要让梅千张把这些原样送回去。

大明朝实施的是所谓“两都制”。

自从永乐大帝朱棣将大明的都城,从南京应天府迁移到了北京顺天府后,原来的很多老朱家的亲属们,以及当初经历了胡惟庸案和靖难之役还活下来的开国功臣的后裔们,被留在南京养老。

北京顺天府有的六部,国子监,督察院,宗人府,这些南京应天府全部都有。除此之外,南京还有镇守太监,其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还有一个所谓“参赞机务”。看起来气势十足,完全可以和北京分庭抗礼。

不过南京的官员们,多是闲职。南京朝廷,更多的用处是官员养老和贬谪所用。

就像是之前因为废后吴氏被牵连的牛玉太监,也是被贬到南京孝陵种菜。

朝中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是到了南京,说明政治生涯也就到头了。但是皇帝也不想继续反攻倒算,就留着颐养天年吧。

于是这些人地位尊贵,无所事事,仗着皇家恩荣,和不远处的那些淮盐商人们勾勾搭搭地结成了利益链。既卖给了他们盐引,还成为了他们胡作非为的“烟雾弹”。

不止南京,北京的皇亲贵戚和太监们,因为手握实权,赚的比起南边的亲戚来,是只多不少。

一句“京里有人”,就能打开多少方便之门。

“看看,这些贩卖盐引的勋贵,最低都是子爵。还有伯爵……各地镇守太监也位列其中。这个李太监,可是伺候过宣德帝的老人了。袁指挥使都曾受过他的关照。”

杨休羡指着账本上的那一个个金尊玉贵的名字,痛心疾首地说道,“这些国家的蠹虫。那个太监‘黄仁’不过只是私自逃营,勾结土人,讨好上司罢了。与他们相比,才得了多少好处。”

所谓“国贼”,不过如此。

听说南京兵部至今按兵不动,就是因为兵部和户部还没凑够粮草。

杨休羡随手翻翻,就王员外这些年贿赂这些高管贵戚的银子,加上从他们手里购买盐引所用,七七八八加起来,也够凑上好些了。

“改革盐法,看来势在必行了。”

邱子晋抬起头,严肃地说道。

“这样混乱的‘占窝’,‘占田’,影响的不只是两广。要是任由其流毒下去,将会贻害各个边镇。等我回京之后,我要好好地想一想,写一份折子,上奏给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