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年代小美人(76)

倒是毛爸,刚从新疆回来,有一说一:“爸爸小时候是给地主家放牛的呢...”

忆苦思甜开始了,主要说明地主‘黄世仁’多么王八蛋,以及田地里的活儿有多辛苦。

以这个时代的标准来看,毛爸属于没什么思想觉悟的那种人,虽然会拿以前的事忆苦思甜,却没有让闺女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想法。末了,最后道:“咬牙坚持,学农时间就一个月!将来小嘉中学毕业了,爸爸给你找好单位,绝对不会去农村的!”

这一点倒不是毛爸夸海口,主要是毛思嘉本来就是独生子女。在分配的时候,独生子女是有优待的,即使是青年集体上山下乡的时代,独生子女也能作为特例留在城里。

这也是‘法不外乎人情’的真实写照,人家一对夫妻,就这么一个指望,这都给送到天边,一年到头见不着,也照顾不到家里...确实有点儿不合适哦。

这也是毛思嘉一直没想过将来要是上山下乡了该怎么办的原因,她的问题只在于将来去什么单位上班。

毛妈虽然也不想要毛思嘉去农村吃苦,觉悟归觉悟,自家闺女自家疼呗。但她不会像毛爸那样说的直接,皱着眉头就警告:“毛铮!跟孩子说什么呢!”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毛妈就问毛思嘉:“去学农要带什么吗?”

毛思嘉掰着手指头:“和学工一样,得交粮票和伙食费,就是交的多一些,得三十斤粮票...三十斤粮票,我一个月定例都没那么多呢!”

“不是...你这孩子不当家,连这个也不记得了?”毛妈一边给毛思嘉找粮票,一边提醒毛思嘉:“你现在都初二了!”

“初二?”毛思嘉愣了一下,然后才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粮食分配这种事,每个地区都不同。在首都,十三岁以前男女相同,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配给,到了十三岁时,男孩儿女孩儿的粮食定量大约是28.5斤。十三岁后根据性别有不同,另外学年上升,配给也会上升。

初一的女生是29.5斤一个月,确实不足三十斤,但是现在毛思嘉都初二了,一个月粮食配给是30.5斤...刚刚好呢。

“除了粮票和伙食费,还要带什么吗?”毛妈又问。

这带的东西可就多了,毛思嘉只能一样一样地列了一个单子。首先就是一床被褥,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夏天了,晚间肯定有点儿冷,不带被子根本没法住!

另外还有塑料布(铺在被褥下防潮用,偶尔还可以做救急的雨披)、换洗衣物、方便劳动的鞋子、卫生用品...以上,除了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像是□□之类的,也不能少!

纸笔更是要带,要是不带纸笔,怎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怎么汇报自己的思想?

这是要在外面生活一个月,所以毛思嘉的清单列的很详细...最后打包的包裹也很可观。不过,也不是每个人的包裹都有毛思嘉这么大(虽然在她看来她已经尽量精简了),这种事情很多还是看家庭条件和个人习惯的。

有些人的行李非常简单,就是被褥打成背包,一套用于换洗的衣物,再加上吃饭的大搪瓷缸或者铝饭盒。别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了,一样能在外面生活一个月。

收拾行李的时候毛妈特意在毛思嘉的清单之外,给她塞了很多吃的进去。用桔子罐头的玻璃瓶装的酱菜就有两三瓶,这是怕学农时伙食太差,这至少能用来下饭。

另外各种能够充饥的点心就更别说了,桃酥、江米条、鸡蛋糕、萨其马包了好大一包,总共该有三四斤的重量了。又把毛爸新疆买回来的各种坚果果脯,像是核桃仁、葡萄干什么的尽量给毛思嘉装。

这还嫌不够,又翻出家里的糖盒子——毛家因为家庭条件优越,毛思嘉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虽喜欢吃糖,却有节制,所以糖盒子常常是满的。

糖盒子里有虾酥、巧克力、米老鼠奶糖三种糖果,毛妈看都没看,一股脑全给倒进一个布袋子里,一起给塞进了包裹里。

说起来带这么多吃的其实是违反规定的,他们去学农本来就是为了吃苦,为了接受贫下中农教育,为了感受真正的农村生活。不仅仅是要务农,也是要好好体会农民伯伯们吃饭上的条件。

但是,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规定是规定,实际是实际。

很多学生都知道学农时吃的不太好,家长也会给带些吃的过去。大家都这么做的情况下,就没办法严格管住这一条了。毛妈给毛思嘉塞了这么多吃的,不算出格,最多就是数量上比较夸张而已。

这样的行李当然不算轻,好在这些行李也不需要学生自己运送,会被提前送上火车,送到他们学农的顺义县。至于他们自己,只需要按时坐上火车,唱着歌儿去到目的地就可以——就像是秋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