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年代小美人(114)

作者: 三春景 阅读记录

刚刚刘妮也不是在那儿玩儿,她都看到对方带的小筐和火钳了。她猜对方住的比她还近,这是过来捡煤核了。

如今的首都要各家烧煤过冬,煤这东西并不贵,至少在市场上买卖时不贵,毛思嘉猜测为了保证居民生活,价格是调节过的。而且冬天么,各个单位通常还有取暖费上的补贴(职工住房有暖气的,就没有这个补贴了)。

但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相对拮据的人家有各自节省的办法。

工厂锅炉房用煤块多,也比较粗放,所以用完的煤渣里面常常有一些没有烧透的煤。这些家庭就会派孩子去捡煤,这种就算是‘捡煤核’的。毛思嘉也捡过煤核,但不是为了家里,而是学校组织学生做的。

为的是提倡节约...后来这些煤核都拿给学校用了。他们学校教室里是没有暖气的,平常也是烧煤取暖,所以用得着。

‘捡煤核’在家长眼中只是一种节约的小技巧而已,但在孩子们眼中却不是这么简单。即使这个年代提倡勤俭节约,提倡艰苦朴素,可人性里面一些轻易无法改变的东西依旧存在,比如说嫌贫爱富。

别看这个年代大家都穷,但在大家生活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也有日子过的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对于捡煤核的同龄人,孩子们是不吝嘲笑的。‘捡煤核的’,这就是一种孩子们会心领神会的叫法。

至于这里面到底是恶意居多,还是开玩笑的心情居多,这个不好说...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显然不会有什么好感觉。

毛思嘉不是真正的孩子,当然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嘲笑的。只不过她这个人同理心比较强,会为别人的尴尬处境感到尴尬。所以她很快就意识到了,她留在这里只会让刘妮感到尴尬。

她又无心看对方的笑话,或者说她从根本上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可笑的,早点儿走还比较好。

回到家后把早上热在生炉子上的粥拿出来喝了,冬天日子短。上班的人就算了,毛思嘉这个放了假的人,又不需要早起。早上起来吃了饭就十点钟了,中饭经常是不吃的,只在一两点钟的时候喝点儿粥、冲点儿麦乳精、芝麻糊之类的东西对付过去。

喝完粥,也没有怎么休息,擦擦嘴又出门了。毛妈叮嘱过的,要去煤站买煤。

之所以要叮嘱毛思嘉,是因为煤并不是天天能买!每个煤站的规矩还不太一样,但大都还是在月初、月中、月底这样的日子固定一两天卖煤。煤站辐射的居民都要在这一两天的时间去到煤站把一个月的分量买好。

至于说分量是多少,各家自己估算。

毛思嘉听说有的地方,家庭用煤量也是有计划的,和户口人数绑定。首都却没有这个规定,这对于首都居民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200块小煤!”毛思嘉拿了自己家的户口来到了煤站,一样排队很长,毕竟这两天附近的居民都要来买煤。

排了两个小时的队这才轮到毛思嘉。

煤分大小,毛思嘉从来不用大煤,小煤足矣。

现在用的这种煤是蜂窝煤,对于习惯用煤气的城市孩子来说,这个可能不太了解。他们最多就是小时候使过液化气,换液化气罐的麻烦还有点儿印象...至于说蜂窝煤,那是什么?好像在书里看过的样子...

蜂窝煤就是打了眼的圆柱体煤块,烧起来之后眼对眼,另外一块新煤也可以引燃,容易操作、燃烧也比较彻底,是这个时候城市生活中普及度较高的燃料。

毛思嘉上辈子小时候还接触过,算是有点儿印象,但很快家里就用上了液化气...

煤站的人收了毛思嘉三块钱,不一会儿就有人把两百块小煤搬到了平安车上。这个时候大家还讲究一个服务,煤站是会送货上门的,而且也不会多收费用。

煤送到了胡同里面院儿门口,煤站的人给卸下来了才走。

院儿里的大妈见了还很不满意:“这就是如今了,以前多好,还给送进屋子摆好呢!”

语气之中大有今不如昔的感慨。

毛思嘉没碰这些煤,而是按照毛妈的叮嘱,等她回家了处理。这不是毛思嘉躲懒,而是她干不惯这个活,真要是自己强行搬进去,做的慢是小,一身弄的不能见人才麻烦!煤黑清理起来可是很麻烦的!

她就不要帮倒忙了!

有这个时间,她回去做点儿别的家务也是可以的。

也没过多久,毛妈就回了。最近毛爸不在家,去跑今年最后一趟车了,好像是去湖北。毛妈也不觉得她和毛思嘉两个女人在家有什么不方便,回到家围好围裙,戴上线手套,拿起洗衣服的搓衣板就去搬煤。

搓衣板的背面可以放数块煤,就这样一趟一趟地搬,不多时两百块煤就整整齐齐地码在厨房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