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基友总是在撩我[穿书](47)+番外

作者: 逍遥酒仙 阅读记录

张伯庸胃口着实不小。

朝廷分为两派。张伯庸刚一上奏,他的党羽便立马出声附议。至于李延昭那一派,以宰相为首,众臣暂时并未吭声。

太后见李延昭不表态,自是心急如焚。忽然听见自家弟弟在朝上出声暗示,以为他已拟好对策,考虑到他又是户部侍郎,便点他出列询问。谁承想,得到的竟是这般回答。太后心中懊悔,但说出的话,已是覆水难收。

户部尚书黄敏安自告老还乡后,职位一直空缺。她有心让弟弟填补这一空缺,却怕落人口舌,一直没施行。心想户部实权本就已在户部侍郎刘夏的掌握下,提不提这一级又有何必要?

现在太后终于明白,为何这一要职空缺,李延昭和张伯庸为何不举荐其他官员填补,原来就是为的今天这一遭。

太后双拳攥紧,修长的指甲几乎要在掌心掐出几个血印。

张伯庸和李延昭冰冷的目光越过小皇帝秋慕恒的肩膀向她齐齐射来,让她险些被这刀刺一样的视线压垮。

她咬紧牙,唯有发出那句很可能将唯一的弟弟置于死地的话:“……国库的银子都到哪里去了!”

莫良朗声道:“回太后,去年黄河两岸洪水泛滥,赈灾筑堤便支出国库大半。加上安葬先帝、小皇上登基,都要花银子。小皇上登基后大赦天下减免税收,国库收不上银子,现在还要出银子,所以国库里也就没有几两银子了。”

他说这番话时,故意一副趾高气昂、理所应当的傲慢态度,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任何过失。

太后眉头紧皱,为他这般不知死活的态度很是忧虑,更不知这番话要如何应答才好。

今日这早朝,气氛真是如临寒冬。

一片静默后李延昭终于出列,声音很是平淡,平淡的令人出奇:“何为将士?保卫家园、护我河山,本就是天经地义。击退蛮夷也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事。做了该做的事却还要求封赏,那我朝中岂不是人人都该行赏?”

张伯庸已有愠色,沉声道:“若依宰相所言,那些战死沙场的兵士们,也本该就去死了?”

李延昭道:“他们当然不该死。该死的是那些害将士们枉送性命的无能军官。”

张伯庸正要怒叱,却听太后重重一拍凤椅,喝道:“够了!”

正想着接下来又该说些什么话时,突听兵部急报,蛮夷又兴五十万之师卷土重来。满朝一听,皆露惊色,唯有张伯庸,依旧安稳如山。

他似乎早已料到。

或者说,这一招本就是他提前布好的局。

朝廷可以不犒赏三军,但是战事一起,难道军饷也不发么?莫良心中哼笑,这张伯庸玩起心眼来,竟不输宰相李延昭。

然而打起仗来所花费的军饷远比犒赏还多,叫国库如何拿得出来?然大魏江山又怎能让蛮夷侵占?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国库的银子究竟去了哪里?

李延昭早已从卫岚处拿到刘夏贪污的铁证,只要他上奏弹劾,于律法前刘夏必死无疑。

实际上,即便卫岚没将罪证交给他,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又能瞒得过他几桩?

然而刘夏背后牵连的诸多势力太过复杂,狡诈如李延昭,又怎会自己去做这把屠宰刀?

李延昭道:“皇上,太后,有人家国不分,把国库当成自己的金库。如果不抓出这些蛀虫,让他们吐出国库的银子,不必蛮夷来犯,我大魏就要先垮在我们自己人手里了。”

太后点点头,道:“那么刘大人,你是户部侍郎,就由你牵头来查!”

张伯庸道:“朝廷生了蛀虫,户部自然责无旁贷。在案子查清楚前,户部每个人都有嫌疑。为了公正,刘大人应当回避,不能参与查案。”

太后眉头一皱:“那么由谁来查?顺天府?”

陆府尹刚要接旨,就听李延昭冷哼道:“要是由陆德佑来查,只怕更是一笔糊涂账。”

陆府尹讪讪,脸面无光,却也不敢吭声。

张伯庸道:“宰相大人说的是。臣提议,国库亏空一案就由宰相大人全权来查,相信一定会水落石出。”

李延昭道:“此案关系社稷安危,事关重大。老臣恳请皇上、太后下一道圣旨,由臣和枢密使张大人共同侦办。”

原来这两人一直在唱双簧!太后抿了抿唇,看向小皇帝秋慕恒:“皇上,你认为呢?”

秋慕恒侧过身子,恭敬答道:“儿臣听母后的。”

这球踢来踢去,竟还是踢回自己身上。

太后用力握紧了自己的手,心中一万个不甘愿,可终是咬牙将这道懿旨降下。

兰香院,莺声燕语,洋洋盈耳,不绝如缕。

有歌声相伴,有美酒助兴,有佳人相陪,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