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翰林图画院小记(60)

作者: 云山青 阅读记录

小跑了几步,又折回来,瞪了刘松远一眼,拿过那画好的锦鸡,小心翼翼攒在手里。

刘松远本愣了半晌,随即了然地无奈摇摇头。

“子生,你说这小崔偏不偏心?”他回头看夏椿,意欲引起共鸣。

夏椿却也难得放下书页,认认真真盯着他。

“你····你为什么这么看我?”刘松远被他看得有些发毛,身子往后缩了几步。

然后子生一字一顿地问出口。

“你最近,总去下里村做什么?”

☆、梁疯子

“阿徵,阿徵。”沈徵正望着桥下的行过的船只,身后被轻轻一推。

鼻尖闻到一股暖香。

他心中微动,转头便是一张笑意盈盈的脸。

“阿徵你手里拿着什么呢?”崔蓁见他手里捧着一本书,上面是些墨迹图案,隐隐能看出船只的形状。

“这是你的速写本?”崔蓁探头了然道。

倒是沈徵好奇:“何为速写本?”

崔蓁又知自己吐露了些不该多说的话,她挠挠头:“就是····速速画完的本子。”

“原是这样。”沈徵点头。

“你画得咋样啦?”崔蓁最喜沈徵这般甚少追问的性子,她便很容易把自己的防御卸得越来越多。

“博士授了画船只的口诀,但我觉得还是自己观察更好。”他把视线移回河道。

临邑城有三大水系,是整个城池的水系来源,来往漕运物资丰盛,也是这些河道保证了整个城市百万人口生存。

“画画当然还是要自己观察啦~哦对了。”崔蓁掏了掏自己衣袖。

隆重地拿出一张纸来,那纸张折地细心,她神情虔诚得小心翼翼打开。

便又欢欢喜喜递给沈徵:“阿徵,你看我画得锦鸡,是不是有进步?”

沈徵盯着那纸上的绘本,身体凑近些细看,随后点头道:“的确进步了。”

“那是当然!”崔蓁满意地把纸张收回去,“若不是不习惯用毛笔,我一定能画得更好。”

她探头又往沈徵那“速写本”上扫了一眼。

顺着书上的几行笔墨,她顺势从河道上找到了沈徵绘画的那几只船只。

随之她微蹙了蹙眉。

“怎么了?”沈徵先发问。

“阿徵,我若说了,你别生气。”崔蓁斟酌开口。

“你说。”沈徵把衣袖垂下,拱手等授。

“你看,这个船只与后面的船只一样大,虽然阿徵你只画了几条粗糙的线条,但是却没有遵从近大远小的视觉感,所以我看着会有点奇怪。”崔蓁一板一眼说完。

随后她顿了顿,慌而捂住了嘴。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思路完全不同,西方尊崇焦点透视法,视觉中心只在一点上,因而更注重虚实处理。

而中国绘画往往是散点透视法,所见处处皆为景,并非只有一处重点,因而在风俗画这些画种中,每一处画家都用了心思描绘。

两者并无谁好谁坏,只是不同文化造就不同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

她这般不知好歹随意指点,也许是破了沈徵心中所向的画道。

“何为近大远小?”沈徵距离崔蓁近了几步,微低下头,询问道。

“没……也没什么。”崔蓁嗫嚅地吐出几个字。

“我想听,你能告诉我吗?”

少年停住脚步伐,不再迫近她,漆黑的瞳仁里闪着点点光色。

他明明比崔蓁高出许多,此刻却用像是一头幼兽般黑亮的眼睛,里面还带着盈盈水汽的可怜眼神望着她。

根本···根本拒绝不了啊。

崔蓁默了默,叹了口气。

“这个只是一种方式而已,你听了也就随意借鉴一下,也不是很重要。”

崔蓁暗暗思索,想着用什么方式说得简略些:“谢赫六法中有经营位置,其实说得便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路上的那些行人,其实我们知道大家都差不多高,但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却是距离我们近的大一些,远的小一些,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沈徵细细听了,又垂头暗思索了半晌,后抬头了然到:“是我未曾摸透六法,多谢指教。”

“昔日看《游春图》还不知其究竟好在何处,如今才明白,其妙法非在于用色独特,而是因画者细心经营,而有了咫尺千里的奇妙。”少年清隽眉宇因有了新的理解而跃跃,让本就俊秀的脸庞愈发生动好看。

“对,是这个道理。”崔蓁庆幸沈徵还能举一反三,便也欣慰地点点头。

“阿徵,我听说潘楼街卖鲜蟹了,我这几日就嘴馋地很,想吃好几天了。”崔蓁拉过沈徵,她飞速转移了话题。

实是不想沈徵再多问,她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何况方才来的路上,便见有许多人在潘楼底下买蟹,她心中一动,惦念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