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长安[重生](131)+番外

作者: 吹风成曲 阅读记录

“想什么呢?”柴筝问。

阮临霜轻轻笑了笑,她的双肩因为笑意而微微抖动,“想你死得那天,好大的雨,血流了很多,都渗进长安城的泥土中了。”

“你的心情也像佩年年这样吗?”柴筝又问。

“大概不一样吧,至少我确定你已经死了……若是头落下来还没死,怪诡异的。”阮临霜缓缓回过身,抱紧了柴筝,“我一辈子未曾屈服命运,却感谢上苍为你我安排了重逢。”

“小阮。”柴筝在她耳边叹了口气,“你不要怕,我就在这里,也会一直在这里。走,我们回家。”

黑色的千里马驹乖巧听话又伶俐,载着柴筝从深夜走到凌晨,猩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冒出个小小的轮廓,阮临霜这一路都紧紧抱着柴筝不肯松手。

柴筝的体温透过布料渗过来,使得阮临霜有些困倦,正闭目养神时,马蹄声却渐渐停了。

平垣县的界碑立在一片荒芜的耕地上,杂草长得有半人高,狭长的道路因为多年无人走过,已经快被淹没了。

漠北霜重,抬眼望去像是下了一场绵延万里的小雪,柴筝轻声叫醒阮临霜:“今天有日出看。”

那轮浑圆的太阳在道路的尽头,雄伟壮阔却也能装进一掌之中,周围的土地正在复苏,有炊烟从远处飘进天空,也有挽着裤腿的父亲正在抱怨耕地荒废太久,光是除草就得花点时间和精力。

这些人的身上有一种生活中磋磨出来的不屈,即便身形佝偻,肤色黝黑,脸上挂着一种疲倦的笑容,可彼此遇见了还会问一声“活得下去吗”,就答“往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谁都知道彼此很苦,却也从不说苦,更多时候聊着家里那些细枝末节的变化和快乐。

柴筝伸了个懒腰,“小阮,总有一天,我要将北厥永远拒于关外,让这片土地任人农耕。”

“那我就出台个减赈去税的法令,将这些田地都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阮临霜的手指盘弄着柴筝的头发,“等我的将军卸甲归田,我便与她一起吃吃柴米油盐的苦。”

柴筝想了想,“我会卖艺还会养猪养马,饿不着你。”

阮临霜便笑,“我会绣花还会教书,也饿不着你。”

两小姑娘对视了一眼,忽然笑得弯下了腰,黑色的马无辜地刨着地上砖石,直到柴筝勒住缰绳,说了声,“回去吧,先想办法将孙启府的脑袋拧下来。”马蹄才踏着化开的晨霜往柴国公府去了。

最近的北厥忽然安分下来,既没搞那些暗中的小动作,就连每晚必来一次的骚扰都消停下来,柴远道派去侦察的人至今未返,倒是有传闻说北厥人心不稳,可能要从漠北十六州撤军,去打内战。

对于这样的传闻,柴远道一个字都不相信,北厥一共是十五个游牧民族,三家之姓,萧氏、月氏与拓跋氏,以拓跋氏为尊,掌一国之印信,萧氏统军居多,与拓跋氏分南北两院大王,拓跋氏北院王为可汗,萧氏南院王为大将军,月氏则管着各种内务琐事、粮草民生,当然也包括经济命脉。

三家相互制衡,兴许每几年就会有出个有野心的子孙想着独揽大权,或谋权篡位,不过……权利分配实在过于均衡,要么有军无粮也无钱,要么有粮有钱却无兵权,又都不愿为对方做嫁衣裳,总之这么多年勾心斗角,三角关系仍然平稳。

除了柴远道不信,柴筝也不信……都说北厥人不善谋略,只会一味强攻,可当年他们就是趁此谣言甚嚣尘上之际,遣人往长安一行,求大靖援手镇压叛军,赵谦听信谗言,将漠北主帅与多位将军强行召回,致使一月之内被连下六城,整个漠北十六州损失殆尽。

大靖的衰败也是从这一战开始的,之后几年整个大靖烽火连绵,柴筝彼时刚刚参加完殿试,这位探花郎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就先送走了父亲,又马不停蹄奔波忙碌,整宿整宿听着炮火向北而望。

柴筝自离了长安城,回去的机会就很少很少了,整个柴国公府的担子都放在柴霁身上,从小养在书房里少有话说的大公子朝堂上学会了与人唇枪舌剑,得为自己的妹妹谋粮草,谋援军,为柴国公府争公道,争一席立足。

刚开始,阮玉璋还活着,能帮着说说话,后来这些亲朋故友一个接一个都离去。

两兄妹都没什么时间去仔细想亲爹亡故这件事,几乎是被迫接受,又被迫向前,仿佛十几二十年养育之恩,一朝一夕也就消化干净了。

柴筝带着阮临霜经过城墙时,正好看见柴国公在上头热身,将一杆百十来斤重的霸王枪舞的虎虎生威,还时不时就凿在城墙上,凿出个火光四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