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手指在1972(44)

作者: 水棠 阅读记录

窗台下是一个碗柜,碗柜上摞了好几个大小不等的笸箩和一只葫芦瓢。

西墙两边左右各钉了一颗钉子,上面扯了跟草绳,挂满了晒干的小白菜和被绑成一把、一把的干香菜。

干菜底下是一溜大大小小好几个泥瓦缸,除了水缸,还有酸菜缸、咸菜缸、酱缸,东北统称“三大缸”,一冬天的菜碗全指着这三口缸。

苏慧兰记得奶奶说过,太爷爷在世的时候有一手厉害的烧陶手艺,寻常河边挖出来的黄泥到他手里总能变得格外听话,村里人家的缸差不多都是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只可惜太爷爷的儿子们谁也没学会这手巧活儿,烧出来的缸罐不是用不了就是不禁用。

苏慧兰掀开其中一口体型最小的瓦缸缸盖,瞧着里面腌的黄瓜、辣椒、胡萝卜、豆角,红红绿绿的,看着就有食欲!

她捏起一根红彤彤的腌辣椒小小的咬了一口,一股鲜咸酸辣的汁水直冲口腔,还凉凉的直冰牙,这感觉可挺提神儿!

她这边刚把偷吃的腌辣椒放回缸里,身后苏奶奶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拎着满满一大筐柴火进屋了。

“兰兰啊,别搁这外屋地站着,快进里屋去!奶奶这就点火,一会儿热乎气就上来了!

可能是中午的时候苏大奎的母亲来烧过炉子的原因,屋里不算冷,苏慧兰刚才摸了火墙,触手还温乎呢!

苏奶奶自打到了家就格外精神抖擞,可苏慧兰可没忘了之前医生交待的话,忙道:“奶奶,我不冷,我先帮您干活吧!正好我也想学学怎么用咱这儿的大灶台!”

苏奶奶拗不过孙女,就乐呵呵道:“那行吧,不过你别伸手,就先看着奶咋做!”

老太太说完就拿起灶台边一根半米长的铁钩子,往灶坑里捅了几下,让里面之前烧过的炉灰都顺着炉膛底部刻意留出的几排细缝漏了下去。

“哎呦,这里头还有点火星子,不用特意点了!”

说着,就从柴火筐里翻出几块发白的树皮样的东西丢尽了炉膛里。

“兰兰,奶奶教你啊,这是桦树皮,咱这儿都用这东西引火,特别好烧,火柴一点就着了!”

冬季漫长,冰天雪地,木柴湿气很重,当地人每年夏天会特意采伐一些白桦树,剥下树皮,晒干后储存起来。这种晒干后的桦树皮轻薄柔韧、不沾水汽,而且见火就着,比报纸都好用。

除此外,山上的松树枯死腐朽后,树里的松脂会慢慢渗透进树木里融为一体,这种木料不易腐烂,劈开后,里面时常带着一片片的琥珀色图案或纹路。

当地叫这种木料为明子,明子是天然的助燃剂,人们将明子劈成小木片,冬季生火时,随着桦树皮一起点燃,是家家过日子必备的东西。

苏奶奶说着,往炉膛里丢了两片桦树皮,又扔了一小把明子,没一会儿,炉膛里就升起一片火光,一股子松香气也慢慢弥散开来。

第24章 大伯 炉子升起来了,苏慧兰看见墙角有……

炉子升起来了, 苏慧兰看见墙角有个土篮子,里面装了不少土豆、萝卜和大葱,就想用萝卜和空间里的排骨给奶奶熬个汤,清淡又有营养。

正好空间里还存了不少从国营饭店买回来的吃食, 包子、油条、糖饼, 哪样都不少, 就着排骨萝卜汤吃一顿, 又暖和又省事。

苏奶奶也觉得好, 于是祖孙俩配合默契, 一个切萝卜、一个起锅煮排骨。

柴火灶火力又快、又旺, 没多久锅里就飘出了浓郁的肉香味儿, 开锅时蒸腾起的水汽也很快飘满了整座厨房, 到处白花花一片, 犹如一片云雾里,苏慧兰差点连奶奶都看不清了!

等锅里的排骨汤熬的差不多时, 苏慧兰才把切好的萝卜片丢进去一块炖煮。

汤出锅前,苏奶奶又拽了一把墙上挂着的干香菜, 切了一把细葱丝, 撒在上面。

苏慧兰记着奶奶爱吃香油,早就在空间里屯了不少,这时忙拿出一瓶往汤锅里淋了几滴,苏奶奶闻着这个味儿,轻轻吸了几下鼻子,笑的见牙不见眼。

东北乡下大多喜欢坐在屋里的炕上吃饭,一张长方形的炕桌摆在炕中央,人们脱了棉袄,在炕上盘腿一坐, 一面吃着热腾腾的饭菜,一面享受着从火炕和火墙散发出来的热气,室外的严寒似乎也变得没那么可怕了。

祖孙俩在炕上享受了一顿营养美味的排骨萝卜汤,又一起把外屋地收拾好后,就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

苏慧兰坐在炕头上,瞅着外面,却发现已经有点要天黑的架势了。

奶奶告诉过她,这边冬天天黑的很早,最冷那几天太阳三点前就下山了,夜长能达到17个小时,人们什么也干不了,是一年里最难熬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