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晨昏GL(157)+番外

走出大殿,夜间的秋意极是浓重,明苏紧了紧衣领,看到殿外一轮明月挂在半空,映下清冷的月华,草木的映在落在地上微微的晃动,风很弱,听见风声,而这夜色下庭院却静谧而平和,显得十分美好。

明苏眼见着情景,宁静的心中骤然生出一阵浓重的愧疚与罪恶,她走出两步,突然回过身,问道:“母妃可还记得李槐?”

李槐?先皇后身边的内侍首领,为人忠直,行事过毅,是个十分难得的人物。

淑妃道:“自然记得,可惜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当年也没能逃过一死。”

她说罢,又问:“怎么了?怎么突然提起他?”

明苏站在夜色中,淑妃看不见她的神色,只听得她快速道:“随口一提罢了。外头冷,母妃快入殿吧。”

淑妃也没在意,只道:“你也快去歇了吧。”

明苏点了下,便走了。她走得极快,快得身后侍奉的几名宫人都跟得气喘吁吁。回到垂拱殿,她便在偏殿歇下了。

可闭了眼,却怎么也睡不着。明苏辗转半宿,想,若是阿宓在就好了,即便仍是睡不着,但至少能抱一下她。

如此到了天明,明苏难免头疼,中书令办事极快,连夜写了奏表上来,当着群臣的面,呈上奏表,跪在大殿中,高声道:“太傅一案疑点重重,当年不是无人质疑,今臣得首告卢元康供状一份,卢元康亲口供认,太傅一案乃是诬告,连首告都是假的,此案自然有莫大内情,臣请殿下下令重审此案。”

此言一出,本就安静的大殿更是静得一丝声响都无,大臣们皆手持笏板,或讶异地看着中书令,或忐忑地望向上首的信国殿下。

明苏没有急着开口,她在等。

几位老臣站了出来,禀笏而跪:“臣附议!”

接着又有几位大臣站了出来:“臣等附议!”

再接着所有的大臣都跪下了:“臣等奏请殿下重审太傅谋逆之案!”

明苏看着他们,他们中有一些是当真以为太傅冤屈,且时时记挂此时,期盼着这一日的,也有一些是事不关己,顺势而为的,还有一些是这些年靠着党争与媚上爬上来,揣摩她的心思,附议以讨好的。

但无妨,将来这朝堂会换一副气象,换成她想要的气象。

明苏站起来,望着他们,道:“此案乃陛下所定,是否重审当由陛下裁断。众卿既有此请,便随孤一同拜见父皇,恳请圣裁吧。”

她说罢便走下玉阶,朝外走去。大臣们纷纷起身,跟在她身后。

明苏走在前头,身后是满朝的大臣,浩浩荡荡地朝着紫宸殿去。

郑宓已在紫宸殿中了,她站在皇帝身边,皇帝一早见她来,还惊讶她今日如何有此闲心来陪他闲坐着,趁着殿中只有明苏派来看守他的两名内侍,便半是试探半是嘲讽的说了两句:“你是自何处听闻郑宓之事的?竟然说自己便是郑宓,如此荒诞之事,你当朕傻了,会信借尸还魂这等离奇事?”

郑宓自然未曾理会,只是不由自主地想,借尸还魂的确离奇,可明苏信了,且坚信不疑。

不多时,外头便来禀报,信国殿下率文武百官拜见陛下。

皇帝心下一喜,昨日几位重臣来游说他退位时,他提出要求,要明苏孝顺恭敬,以天下奉养。

今日她率百官前,自然是答应了。不然,难道是要当着百官的面忤逆他不成?

他正要说宣,身边的皇后开了口:“陛下要明白,不论是这座宫禁还是这天下,都已不在您手中了。”

皇帝一怔,皇后高声道:“宣……”

明苏率领众臣进来了,他们先行了礼,而后中书令呈上卢元康的供状。

内侍接过,呈到皇帝面前。皇帝许久不曾过问朝政,见此,满心狐疑,他接过供状一看,瞬间就变了容色,他将供状一把撕了,怒道:“太傅谋逆,是朕定下的铁案,自朕起,朕之子,朕之孙,朕之子子孙孙,皆不许翻案!不许!否则便不是明氏子孙!”

他仍不知错,仍不悔改,仍仗着皇帝的身份,以为再不济也就退位,谁还能当真将他如何。

明苏面无表情道:“供状确实算不得什么。儿臣自作主张,已命人去召卢元康入京了。让罪人亲口讲。”

“你!”皇帝怒视着明苏。

中书令跪地请道:“臣请自卢元康入手,重审此案!”

其余大臣也都跪下,齐声恳请。

文武百官,无一人站着。皇帝想到皇后所说,这天下已不在他手中了,这些大臣都是他的臣子,却已无人听从他的诏令。

他怒视着明苏,他明白了,明苏想重审,自己便能下令。

可她却偏要他来下诏,这案子经不起查,她如此相逼,是要他承认错了,是要他当着百官的面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