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女谋士的奋斗日常(53)+番外

作者: 锅色天香 阅读记录

人活着,就怕没了希望。

荀攸不知想到了什么,晦暗的眸光凝在郭瑾身上,一时竟分不出是褒是贬。荀彧却慨然长叹,不吝称赞道:“志不强者智不达。瑾弟有此卓见,彧受教矣。”

正说着,车驾似乎驶进了一片繁华之地。

车窗外更是人声鼎沸,郭瑾掀开布帘朝外望去,正南方似有一处广场,远看竟立有高高矮矮数十座石碑,石碑前已挤满络绎不绝的文人游客。

郭瑾暗叹神奇,荀彧亦俯身来瞧,见她好奇盯着石碑,只压低声音解释道:“此乃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郭瑾闻声挑眉,青年见状,更是不厌其烦地与她细细道来。

原来,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博士考试亦常因文字异同引起争端。

灵帝期间,蔡邕等人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灵帝许可后,这才带头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

在这里各派士子可以相互诘难,互相答疑,开思维之深广,如此盛景,颇有几分当年稷下学宫的味道。

许是见她心向往之,荀彧出声叫停马车,亲自带她下车同赏。

郭瑾从善如流地跃下车驾,回头去瞧,荀攸却并没有动身的打算。他的眼神有种莫名的深沉,郭瑾拧眉去瞧荀彧,像是怕被人流挤散,荀彧自然而然地执起她的右手。

郭瑾:“……”

心想有谁能拒绝主动牵手的神仙小哥哥呢?郭瑾并未挣脱,只静静随在荀彧身后。待离得近了,郭瑾方才看清面前的石碑。

高约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等等。

郭瑾偷偷伸手摸摸石碑的表面,光滑凉润,触之便觉神圣庄严。正若有所思间,却听身侧的青年莫名笑出声来。郭瑾疑惑去瞧,荀彧本就容仪穆穆,笑起来更是一派风雅自在。

认定对方是在嘲笑自己,郭瑾被他笑得窝火,将将直起身子,便欲回身拂袖离去。

由于各地前来膜拜游学的士子过多,郭瑾猛然转身,并未看清方向,迎头便撞上了前面壮士的沉重长戟。

郭瑾捂着额头冷嘶一声,霎时间疼得泪光闪烁。前方的壮年闻声回过身来,郭瑾怒目而瞪,正要同对方理论,却见面前的壮汉膀大腰圆、身姿伟岸,百八十斤的长戟在他手中,竟如银针般收放自如。见她怒气腾腾,壮汉并不怎么友好的眉目一皱。

郭瑾低头瞧了瞧自己,她这瘦削的小身板与此人相较,活像根揉扁搓圆的面条。想着好汉不吃眼前亏,郭瑾当机立断地开口:“适才在下有一题难解,幸得壮士长戟相助,如今竟是茅塞顿开。”

换言之,磕得好!

谁知闻此一言,壮汉身侧的玄衣少年亦跟着回身来瞧。见此情形,少年先是含笑作揖,替身边的壮汉开口致歉:“友人无心之失,还望兄台海涵。”

接收到壮汉的威胁警告,郭瑾坚定地摆摆手:“是在下失察在先。”

少年直起身来,郭瑾亦跟着抬头对视。对方与自己年纪相当,却生得宽肩蜂腰、王光剑气,一身玄色骑装更是清爽干练。

瞧着对方灿烂的眉眼,郭瑾脑中蓦地就蹦出这么一句话来——“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也不知是谁家的潇洒少年郎?

没来由的,郭瑾总觉得,此人的脾气定是极好的。

对方应是个不差钱的主儿,见她自觉想要抱头鼠窜,少年提前握住她的手腕,只一用力,便顺利引得郭瑾与他对视,“兄台且随我去药铺瞧瞧,万不可掉以轻心。”

郭瑾最讨厌吃药这种自讨苦吃的事情了,闻声更是欲哭无泪:“在下年轻力健,不过蝇头小伤,几日便好。”

少年又待说些什么,荀彧便已跻身而来,见此形状,更是两步上前,手指抚上郭瑾泛红的额角,声音中尽是小心翼翼:“瑾弟可还安好?”

郭瑾暗暗掐了荀彧一把,荀彧感受到腕上的微痛感,疑惑地垂首瞧去,却见那位习惯了云淡风轻的清雅少年,破天荒冲自己露出几许焦急之色。

如此情态,似是在说……

第24章 闹市斗鸡

荀氏不愧为世族高门, 京师之地竟也盘根错节,遍布知交旧友。一番折腾后,郭瑾几人终是彻底安顿下来。

此处的宅院虽外观朴素、毫不打眼, 可进门便有回廊环绕,连房洞户、更相临望,实则另有乾坤。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郭瑾捶胸叹息一声, 抱起自己的箱笼包裹便闷头进了卧房。室内早便被人清扫干净,用“光可鉴人”来形容似乎都并不为过。郭瑾环视一周,只觉亮堂宽敞, 比自己之前的小卧房不知升级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