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芦笙舞的传承(429)

作者: 高原风轻 阅读记录

可是,这没有影响到仰亚他们的芦笙‘表演’,他们和其他家的老人过世一样,一曲曲,一步步,绕着老人转着。希望老人也一样的走得顺利,走得平安。

就在仰亚他们芦笙队认真的吹着绕着的时候,没想到,哑女自己穿上了黑色的孝衣,走过来,跪在了自己老父亲的灵前,开始无声地哭起来。

没有人劝慰,也没有人阻拦,有的只是同情和赞许的眼泪。

谁说哑女不懂,今天她所做的一切,也许是一个正常的女儿都不一定做得到的。这反而感动了大家。特别是一帮妇女,也跟着哑女一起流起泪来,有的扶着她一起跪在了老人的灵前,陪伴着哑女一起。

等哑女烧好了一柱香和一叠纸后,大家才把她扶了起来,跟着芦笙队一起,慢慢地跳起了芦笙舞。

从哑女认真跳芦笙舞的样子,可以看出,她想对父亲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如果老父亲在天有灵,他应该看到,他和其他的父亲一样得到了他该得到的一切,这也是对他最好最大的安慰。

他应该高高兴兴、了无牵挂地走了。

哑女的父亲,被安排在今天下午就上山。作为这样的家庭情况,有些程序该简化还是要简化的。不能和其他普通的老人过世相比。所以,也就不可能再在家里停下几天几夜的了。

下午,大家吃了中饭,所有人集中了起来,抬着老人的灵枢向山上走去。

人员少了些,场面简单了些。可是,在仰亚他们芦笙的乐曲里,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老人走得孤单,走得落寞。

也许,这也是哑女想看到的。她的父亲,也和别人一样,也有芦笙队来‘送’他了。

就在大家抬着老人走出前途面那个山湾里,另一边也响起了芦笙来。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谁家也在有什么喜事,也请了芦笙呢,可是,等走近一看,却是另两个仰亚都很熟悉的芦笙队伍,也就是仰亚他们大芦笙队里的其他村寨里成员。

“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吹芦笙啊?是哪个寨子的喜事请了你们?”

“没有呀,我们就是来找你们的呀。”

“找我们?”

“嗯?我们也听到了,这是哑女的父亲过世,她没钱请芦笙队,是你们过来帮着她一起送她父亲的。既然我们都是一个大芦笙队的,那我们也就过来,和你们一起,也来送老人一程。”

“可是,这真的只是帮忙啊,是不能跟主人要钱的。”

“我们知道,以后我们也一样,只要是这种确实有困难的家庭,我们的芦笙队也一样,都会主动过来帮忙的,而且不会要他们家一分钱。”

仰亚默默地点头,示意他们加入自己的芦笙行列。

又有了两个芦笙队的加入,这一次的‘送老人上山’和普通的老人上山没有任何区别了。

哑女一个人带着她已经老去的丈夫,还有自己的两个孩子,走前队伍的最前面,也是她父亲的最前面,看到又有两芦笙队过来吹芦笙了,她那回头一笑,是多少的感激,又是多少的满足。

仰亚他们的大芦笙队,就这样,在这一带村寨,慢慢地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他们的大芦笙队也就如他们承诺的,能帮忙的尽量帮忙,这也让他们的声誉越来越好。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一带的芦笙及芦笙舞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这样的势头一直持续了好几年。

可是,有一天,他们打听到一件事,却又不可避免地改变着这一切。

甚至让芦笙及芦笙舞又一次走向落寞——

第177章 乐队(1)

几年中,乡村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慢慢的,农村的一些人开始富了起来,有钱了,那些吊脚木楼中,慢慢地开始‘升’起了一些白墙黛瓦的‘小洋楼’。

人们除了种田,更多的人开始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种田,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想法,而大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从外面‘打工’回来的人,好些人,不但在村子里建有自己的小洋房,还慢慢地在城市里的高楼里,买起了商品房,和城市里的交流也更多了,很多城市里的东西也慢慢地流入农村。

农村的经营方式,出现了就像仰亚和阿吉开始干的养殖场、种植场,专业温棚、食用菌等专业人员。

仰亚的养殖场和茶叶,现在基本只是阿吉在经营管理了。按现在的说法,仰亚只是其中的一个股东。他完全没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到那里去。

而仰亚的家里,大儿子亚略已经进入了大学,是本省的师范学院。老二亚金也进入了高中学习阶段。

虽然家里,在还有两个学生的情况下,家庭负担还是有点大的,不过有阿吉茶叶那边的股份分红,家里的田土也还一直在种着。所以,对于仰亚来说,也不算怎么沉重。这样,他就有很多的时间来‘从事’他的‘事业’,那就是芦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