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芦笙舞的传承(166)

作者: 高原风轻 阅读记录

可是,今天,仰亚写在黑板上的两颗字,比当时女老师的字还惨还难看。仰亚都不好意思转过身来了。

“老师,你那写的什么字啊,太小了,我们在后排看不见。”

后排的一个男生说。

仰亚没办法,他用黑板擦把那两字擦了,重新写上两颗大一点的‘仰亚’。可是,一写大,毛病就更多,那横横竖竖的笔划,没有一个是听仰亚使唤的,都是该上的不上,该下的不下,该横的不横,该竖的------

哎呀,简直让仰亚无法形容。

怎么办?仰亚只好硬着头皮转了过来。

“我叫仰亚,大家知道就得了哈。”

“老师,你怎么叫这名呀?名字不都是有三个字的嘛?‘仰’是你的姓吗?”后排的一个男生又问。

“赵大鹏,你是故意的吗?怎么没有两颗字名字的,我们班不是也有两颗字名字的吗?这是本地的名字。再捣乱,下课了,看我不告班主任那去。”坐在第三排的女班长站起来对着那个叫赵大鹏的男生吼了过去,后面一直嬉笑着的几个男生才停了下来。

“是的,这是我本地的名字,但是叫惯了,所有人都这样叫我,所以,也就再没有人叫我的正名了。大家以后就叫我仰亚老师就行。”

被女班长吼过的教室终于安静了下来。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上的第一节 是‘音乐基础’------”

“老师这一课,我们已经上过了。前面的老师已经给我们上了两三节课了。”女班长举起手,站起来对仰亚说。

“啊?你们上过了?”

是啊,现在又不是一个学期刚刚开学,仰亚也是中途从宣传队安排过来的,前面肯定有老师在上着课的。

“那,你们原来的老师都给你们上了些什么?上到第几课了?”

“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老师,我们上到第三课了,第三课已经上完了。”

“老师,你干脆教我们歌吧,哪首好听你就教哪首。”

课堂上,一下子所有的人都争着发言,一下子让仰亚插不上嘴来。好几个男生趁火打劫,又在后面做起了小动作,有的已经站了起来,有的把手上的小纸团朝着前面女生的背上扔去。

“干什么?”

还是女班长站起来吼叫,大家才安静下去。

“好,那我们今天就教大家一些有关我们本地民族乐器‘芦笙‘的基本吹奏法和芦笙曲吧。”

仰亚说着,想转过身去,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可是,一看到自己刚才那两颗可怜的‘仰亚’,他只好又退了回来。

全班同学虽然安静了,可是所有的眼睛又朝着仰亚盯了过来。现在,仰亚是越来越怕那几十双眼睛了。他总感觉每一双眼睛都像两把剑一样地向他剌来。让他在讲台上站不住脚,也让他有点不敢抬眼正视这几十又眼睛。

最后,仰亚只好使出自己的最后一招了,幸好仰亚还提前有些准备,他把自己的一本原来陈团长送给他的《芦笙的基础知识》一起带到了课堂上来。

仰亚的课讲不下去了,只好翻开这本书,照着书本念了起来——

“芦笙,为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又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我们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少数民族思想感情的纽带,是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

“芦笙在我们祖先古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出现日月后,祖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大家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我们这里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了。

“关于芦笙的历史,渊源流长,有人说,芦笙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解放不久,在我国东部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

由此看来,芦笙源于古代少数民族先民,由于历史上不断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而形成了芦笙的文化体系,并在各种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地方民族时,常常把芦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很多地方民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