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写皇帝的同人被发现后(158)+番外

“你们家出事那天晚上,书局就火急火燎地让他们把书稿连夜拿去烧了,他们当时懒得动弹。第二日清晨,才有一个伙计把你爷爷的书稿,混在另外的废稿里,带回家了。”

韩悯不自觉绞紧手,问道:“他们将书稿收来,会做什么?”

葛先生小心地看了他一眼:“糊窗子,比草纸糊得透光。或者烧饭时,用来引火,省一些稻草。”

有半句话他没说出来。

——多半是找不到了,谁会把几张纸留两年多呢?

韩悯应当能预料到的。

两年过去,能找到书稿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他也只是想着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才想要试一试。

他叹了口气,定了定心神,只道:“还是多谢您,等过去看看就知道了。”

“你也不用灰心。听他们说,有些黑市商人,会把一些民间的书稿收来,和其他的书稿混在一起,整理一下,当做前代的文集转手卖出去,说不准你爷爷的书,也正在黑市上卖呢?”

这种事情,韩悯倒是略有耳闻。

南蛮荒芜,书籍匮乏,大齐通行的书卷鱼龙混杂,难以辨认,有些商人借此牟利。

或者找旁人不要的书稿,或者让没有名气的书生执笔。

拼凑出一本书,署上前代名家的名字。

反正流传不广,能认出来的人不多。前代名家也都已经过世,翻不了案。

这就是所谓的伪书造假。

他怎么没想到这一层?

韩悯揉揉脑袋,稍微松了口气。

马车很快就出了城,来到城外的一个小村落里。

农家小院里,一个妇人正抱着谷子喂鸡,葛先生上前交涉,给了她两块碎银做酬劳,妇人才将他们引到一个堆放杂物的小房间里。

房间是土筑的,没有窗户,昏暗不明,满室尘土飞扬,地上乱七八糟地堆着写着字的纸张。

韩悯用衣袖掩着脸,一边咳嗽,一边道:“先带回去吧,我回去慢慢看。”

他从房间里退出来,塞给妇人两锭银子:“请问大娘,可还有这样的书稿?”

那妇人看了一眼韩悯塞过来的银两,立即眉开眼笑:“有有有,我家男人专门帮书局处理这些东西,每天都带回来一些。”

“敢问他两年前是在白石书局做事么?”

“是,不过做了一会儿,就去其他地方了。”

“那……这些书稿里,会有白石书局的稿子么?”

“这……”妇人眼珠一转,随即笑道,“自然会有的。您想啊,我男人每天都带一些纸回来,堆在最上边,我们每回都是用最上边的。两年前的,说不定还被压在下面呢。”

韩悯点点头,那妇人带着他去了厨房,灶边的竹筐里也堆放着许多废稿。

妇人满脸带笑地瞧着他,韩悯会意,再塞给她一块银子。

那妇人将银两收好,又问:“还有一些糊在窗户上了,还要吗?”

窗户上的纸,久经风吹日晒,已经看不出字迹了。

韩悯笑了笑:“不必了。从前也有人像我们一般,来这儿收这些东西么?”

“也有。不过他们挑挑拣拣的,翻了半天才拿了几张,不如你们爽快。”

“原来如此,那他们常来么?”

“不常来,一年才来几次,不过来时,一般会在我们这儿待几天。”

韩悯了然点头:“那下次他们来时,能不能请你家男人,去白石书局说一声?”

他说着,又从袖中拿出一块银子。

“自然自然,他们要是再来,我一定让我家男人去通报。”

“多谢。”

“不客气,不客气。”

妇人摸了摸袖中沉甸甸的银两,恨不得韩悯日日都来才好。

那头儿,葛先生已经带着人,将所有的书稿装上车。

东西说多也不多,只装了两个竹筐,就是看起来乱糟糟的。

也不知道有没有一两张会是他想要的东西。

韩悯坐在车里,掀开帘子,回头看了一眼。

葛先生给他倒了杯茶,安慰他道:“没事儿,找不到也没关系,我再帮你找就是了。”

韩悯接过茶杯:“谢谢先生。”

“那书稿到底写的什么?怎么好像非找回来不可似的?”

“我爷爷从前在史馆做官,同宫中几个朋友交好,受他们所托,将这十来年的亲历见闻编成戏本。增删几次,写了快十年。原本已经写好,只等印出来送给他们了。”

韩悯撑着头,靠在马车窗边,轻叹一声。

“在桐州这两年,爷爷几十次想提笔重写,可惜年纪大了,看不清楚,也坐不住,手抖得厉害,又握不住笔,时常写了两三张就写不下去。”

“我有几次看见他坐在案前,一边打自己的手,一边提笔写,写不出来又一个人悄悄抹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