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阴阳眼小师妹(267)

作者: 晶晶静莹莹 阅读记录

是社会的群体认同,抹杀了中国人的个性,那些文艺的特立独行,都夭折在那个春意盎然的思潮萌发的春天里。

在中国,特别,意味着接近死亡,中国人似乎很认同,全中国每个人都拥有着一副千篇一律的面孔,他们认为那样的面孔是安全的,在我们刚刚启蒙的幼稚园开始,那些特别的孩子,就拥有着被伤害的,“特别”的待遇,是因为从众性的欺凌,让人们觉得,犯罪也不觉得是犯罪,因为大家都在犯罪,有些人甚至为了自保而从众性的犯罪,就像是为什么有**,为什么有战争一样,因为整个国家都在杀害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他所认知的,他所知道的圈子里面的人都在犯罪,如果他不去犯罪,他就会成为被害者,这是从众性犯罪的基础理论。

相比较欧美人,中国人从众的盲目性更有甚之,中国人更加的从众,所以中国这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智的,聪明的领导人,是很容易的从众性的自我销毁,中国人在大众的指引下,是很盲目的。他们只相信大家都这么认为的,而不去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民族习惯,和文化中的,惰性,从众性,盲目性,和排除异类的斩草除根的盲目,在中国人眼里,特别的,就是错误的,他们盲目的自以为,而少于欧美人探求真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是一种文明的桎梏。

我们需要更多的去学习科学的方法,来分辨特别的,与真理,而摒弃盲目。

鲁迅曾经对于中国老百姓的麻木,在抗战时期面对革命者的鲜血,中国人骨子里面的那些丑陋的东西,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愤怒,而如今的中国文坛,又有几个像鲁迅这样的人,能够杜鹃啼血,声嘶力竭的指责,中国人,那些愚昧的,沉睡的,不理智,不清醒的东西。

我倒是希望,能够犀利的讽刺中国人千篇一律面孔中那些奴性的文人,能够出现,这个国家,需要鞭策和呐喊,中国,需要理智的,不虚伪的,真诚的,特立独行的文人,尖锐的指出,多年来中国从众文化下个各种诟病。

第187章 人间几月天

人间几月天

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林徽因,恰似人间四月天。也许在四季如春的昆明,不知道东北腊月寒风的凛冽,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对你温润如玉,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残忍,仿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一般,伤害别人,是人们的本能。

今天,仅仅在网络上,两个儿时的旧友,无端的用近乎残忍的语气,极端的侮辱了我,而他们侮辱人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大城市里怎么怎么地了,仿佛我在自己的家乡就要是低他们一等一般。

想必,人们都听过那段关于《大东北》的演讲,正是因为东北的落后,导致那些没有人脉,没有能力的东北人,“走出去”,他们走到了所谓的“北上广深”,甚至做着那些与违法擦边球的勾当,却可以在网络上,肆无忌惮的谩骂他们在家乡儿时的伙伴,是北上广深的繁荣给了他们这样的勇气,还是脱离了家乡,他们在那些所谓的繁华之地,赤手空拳的做着与违法打着擦边球的勾当,觉得自己赚了些黑心钱,就有资格,有资本嘲笑他们的家乡了。

也许,在现实面前,我们这些八五后,还是一些小孩子,甚至还是会被自己那些所谓可以糊口的小本事沾沾自喜,也觉得这是能够在和同龄人之间攀比和炫耀的资本,那些所谓的“走出东北”的八五后,他们不一定在遥远的他乡多么成功,但是,他们面对家乡这些同龄人,却是冰冷无情的践踏,攀比,炫耀,糟践别人似乎是他们炫耀他们在他乡能够立足的资本。

这个年月,你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立足,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但是仅仅因为这个,就成为了这种人鄙视自己的家乡,践踏童年伙伴的资本,难免显得幼稚。

我不知道那个先是贬低我,让后又要诈骗我去搞什么直销的童年伙伴出于什么目的,但是对于这种人,置之不理,一言不发,她怎么样与我无关,已经是我的底线了,对于她作为一个离开家乡的外乡人,对于家乡的各种非议和诽谤,我不必妄加评论。

她的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一句关于浮萍的诗词“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那些走出家门的东北人,他们在南方,没有根基,有些个,做了一些违法的事情得以生存,有些个,用光鲜的朋友圈信息,就这样的把一个又一个的东北的年轻人,变成了飘在南方西子湖畔上面的“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