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西晋当太子(213)

作者: 疯子161414 阅读记录

除了这些人外,为了稀释土著人口,陶侃等人还掳掠了十万年轻女子运回大陆,这些女子除了一部分被世家大族买走之外,大多数都被司马遹赏赐给有功之士,以及边郡士兵。初次意外。司马遹还下令迁入一部分晋人到半岛生活。

在半岛局势逐步稳定以后,司马遹下令周札任朝鲜都督,领五厢陆军驻守半岛,其余将士随海军返回大晋。

六月,大晋刚刚经历了灭国之喜后,皇帝司马遹居然又添了两个儿子,惠妃裴瑾和淑仪蒋俊。居然在三天之内给他诞下两个皇子,分别起名司马熙、司马昱。而贤妃绿珠居然也又有了两个月的身孕。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司马遹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除了经过三个多月的征战,大晋终于将三韩、百济收入囊中之外。洪武三年这天下可称得上是风调雨顺,各地粮食都得到了丰收,朝廷内外终于摆脱了八王之乱带来的阴影。

有句老话,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丰年,却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毕竟,很多百姓家里有了余粮,除去储存,都会拿一些销售,换取油盐等一些生活用品。

八月,粮价由往年的一石七八百钱,跌至一石四五百钱。

但是到了九月,市面上的粮价回升,江南粮价,一石六百钱,越北则越见价高,河北、关中,一石七百钱,已与寻常年景相近。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官府开始大量收购粮食,一方面,稳定粮价,保障来年百姓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朝廷已经在着手准备未来一年之后在北方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粮食正通过漕运、公路等运往冀州、雍州、司州、凉州等地,然后再雇役运往各处都督府。

就在司马遹刚刚稳定了大晋粮价后还未来得及喘口气,一件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了。

十月,朝中有官员上书,请求早日册立皇储。

一开始司马遹并不为意,这几年,立储之议,虽屡有提起,但被他以各种理由给推搪过去。

但是这一次,却似乎大不相同。朝中内外动议连连,一些世家大臣甚至串联到了一起,尤其是他的便宜岳父王衍,更是借助‘名士’的身份,来往于世家大臣中间,企图联络众人共同请求司马遹立嫡子为太子。

三天后,数十名世家大臣联名上书,倡议立储,其中不乏王衍、裴危这样一些重臣。

十月初十,大朝会。

礼部尚书羊玄之第一个站出来:“皇上,臣有本奏。”

“爱卿且讲。”

“皇上,东宫已虚位数年,古来少有,臣斗胆,请皇上择立储君。”

“诸子尚幼,此事再缓几年,再议不迟。”

司马遹还想拖,老实说,他的几个儿子还小,就连长子司马虨也不过才三岁而已,其他两个孩子才刚刚学会走路,这个时候司马遹怎会着急立储。可他这样想,其他世家大臣却不这样想,尤其是曾经的世家大族,无论为了何种利益,他们当然希望司马遹能尽快确立储君。

如今听到皇帝还有推脱之意,世家大臣不干了。就连王衍也出班奏曰:“皇上,立储乃国本,关乎大晋国运,臣等请皇上早日决断!”他这么一讲,许多大臣都附和赞成:“请皇上早日决断。”

“皇上,立储以备不虞,此事关乎江山社稷!”羊玄之还有忌讳,有些话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在那里:这天下还没有平定,而陛下您又是闲不住的人,万一再来一次西都之围,若还没有确定继承人,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司马遹扫了一眼,发现立储最积极的还是一些世家大臣,其他像张宾、杜锡等人却一动不动似乎没有听到群臣议论。他沉默片刻,问道,“谁人堪继大统?”

皇帝这一问,群臣反倒大眼瞪小眼,鸦雀无声了。

司马遹很清楚群臣的心思,对于谁当“皇太子”,大臣们分作几派。

第一派是立嫡,王衍、裴危、温襜等都在此中,建议立嫡子司马臧。

第二派是立长,比如羊玄之、荀崧等人,希望立长子司马虨。

第三派如嵇绍、解系、周勋等,对于立司马臧还是司马虨都无异议,只要立储就可以。

还有一部分人,在没有摸清皇帝的态度之前,完全没有明确态度,比如张宾、杜锡等人。

“谁人堪继大统?”司马遹又问道。

王衍终于打破了沉默:“臣以为,陛下嫡子臧出身显贵,其母乃是正宫娘娘,更兼性格宽厚仁慈(一个小屁孩而已,也不知他从哪儿看出来的),可继大统。”

“皇上早有明言,立储当择贤而立,”说话的却是羊玄之,“陛下长子虨自幼聪慧,一岁能言,两岁能背诗,又深得陛下喜爱,请陛下立其为储君。”

“什么聪慧!?陛下嫡子也很聪慧嘛!储君最重要的是要宽厚仁慈。”

“你怎么知道大殿下不是仁慈之辈?”

很快两派人为了各自的目的而争执起来,其他各位大臣又不时打个圆场。

“朝堂之上,如此成何体统?”作为首辅张宾见群臣有点不受控制不由得开口喝道。

众大臣闻言,也知道自己失仪,立时安静下来。

“立储之事,还需皇上定夺。”杜锡躬身道。

“臣等恭请圣裁。”

“册立皇储,乃是大事,岂是立时便可议决?众卿回去,先拟些折子,在京六品官员,地方五品官员,皆可上书。”这样一来,还不又拖它几个月?“待朕广听天下之议,再与内阁商议。”

“皇上圣明。”

大臣们纵然知道这是陛下的缓兵之计,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先回去写折子。下朝之后,司马遹依旧皱着眉头,如今看来此次事件来势凶猛,若一直行拖延之策恐怕不行了,长久下去将影响到朝堂稳定,看来必须找个政策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这个隐患才行。

第二百一十五章 皇子升级制度(上)

半岛的局势暂时告一段落,但大晋国内的局势却因为立储的问题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王、羊两家的关系也因此而降至冰点。尽管在十月大朝会上,司马遹将这个问题给拖延了过去,但他知道这件事必须解决,而且越早解决越好。

“孟孙,这件事你怎么看?”嘉德殿内司马遹看着张宾问道。

说实话张宾并不打算搀和其中,这件事说白了就是王、羊两家为了权力而发生的冲突,再加上又牵扯到皇家的私事,他没必要让自己陷入这件麻烦当中。

可眼下皇帝问了,他总不能不回答,因此张宾稍稍沉思片刻答道:“陛下,无他,唯权力耳!”

“呵呵,爱卿果然不愧是朕的在世张良,权力二字道出了事情的本质。”司马遹叹息道,接着他又对张宾道:“不过单就立储来说,不仅是朕的家事,更是大晋的国事。朕不能犯一时之错给帝国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立储必须慎之又慎。”

“历史上又多少英明神武的帝王因为选择的继承人不当,结果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伤害。远的不说,就拿朕的祖父来说。从理智来说武帝选择先帝为继承人绝对是他最大的败笔,要不然帝国也不会沦落到诸侯四起,兵戈不断的境地。”

听了司马遹的话,张宾恨不得让自己的耳朵聋了。虽然皇帝对你唠叨说明那是信任你,但有些话还是不要听到的好。

“陛下,虽说当前提立储显得有点为时过早,不过就政治而言,早早确定继承人不是什么坏事。就拿汉末来说,看那袁本初,偌大的基业,就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导致他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攻伐。最后被魏武一一剪灭。”

“爱卿说得这些朕都明白,但眼下几个皇子的都还幼小,性格、能力方面都还未定型,这个时候朕怎能轻易做出抉择?”

一时间房间内二人又陷入沉默,今天因为谈话的内容比较敏感,整个嘉德殿内除了在隔壁候着的小邓子外,任何人无皇命不得靠近嘉德殿。

“孟孙先生。其实朕心底还有其他的担忧。自从朕取消了藩王分封制之后,藩王的权势急剧下降,将来朕的子孙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拥有封地,只是这样一来朕害怕儿孙们全都被养成了废人。”

分封制虽然不利于中央集权,但却能锻炼皇室子孙。以汉朝为例,在每次大汉即将步入深渊的时候。宗室总能冒出一两位杰出的人才来延续大汉的天下,如东汉光武帝和蜀汉昭烈帝都是其中的代表。

不说汉朝,就说后世明朝前期也是例行分封,不也锻炼出个一代枭雄永乐大帝。可在削藩之后呢?明朝的皇子皇孙各个都成了废物,在明末的时候竟然没有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司马遹就是害怕西晋在削藩之后重走明朝的道路。

尽管他已经在某些方面放开对皇族宗亲的管制,但对于拥有继承权的皇子们他还没有拿出明确的策略,今天他将张宾找来就是希望对方能帮他出出主意。

“陛下的担心不无道理。万事高材捷足者先得焉,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有竞争方有活力,陛下只要以此为宗旨总能找到解决问题到办法。”

听着张宾对于‘竞争’的一番描述,司马遹若有所思。二人又在嘉德殿谈了两个多时辰,直到上灯的时候司马遹才放对方离去。在司马遹与张宾二人躲在嘉德殿议事时,朝廷内外都因为大朝会突然冒出的立储问题变得蠢蠢欲动,就连后宫也受到了影响。

上一篇:养“父”难为 下一篇:美人乱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