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西晋当太子(146)

作者: 疯子161414 阅读记录

除了上面的之外,司马遹心中还有一个庞大的计划,在收拾掉中原世家之后,他准备放开对技术的门槛。

“大家都知道,眼下朝庭掌握了水泥、玻璃、肥皂、烟叶、制盐等各项的配方和生产技术,孤打算将这些关系到民生的技术全都交给民间经营,由他们负责生产和销售。”

“殿下你……你说得是真的?”对这事最上心的就是王衍他们这些世家了,自从太子通过各种工厂大发横财之后,这些人早就眼红得不行。世家这么积极的支持藩王作乱,未尝没有想要从太子手中抢夺这些技术的野心。

而已经归顺了太子的部分世家由于没有赶上关中重建工作,再加上太子对世家的警惕之心,同样没有从中捞取到足够的经济利益。如今看到太子愿意放开技术限制,怎能不让王衍等人欣喜。

“殿下所言好是好,可是水泥对于朝庭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是一旦落入民间,给敌人获取了地话,后果相当严重,臣还请皇上三思。”张华马上表意见,表示反对。

张华的担心并非多余,司马遹也从不小看古人的智慧。在江东地区,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模仿水泥的生产,质量虽然比不上正宗的,但也不差。琅琊王甚至用当地的水泥开始加固健康的城墙,这肯定会加大将来统一战争的难度。

张华的话马上得到杜锡和张宾的赞同,张宾道:“殿下,臣也以为首辅大人所言有理。”

司马遹自然明白他们的顾虑,笑道:“这个你们就不用担心了,孤已经想好了,我们要加强监管,泄露技术机密的要重处。再者说了,我们不是还有火药吗?火药的威力你们也很清楚,要是攻打健康那样的坚城的话,凭我们现在的火炮困难不大,足可拿下!”

“凡事有利有弊,放开部分技术的监管,可以极大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后我们每年都要解禁一批事关民生却又不太敏感的技术。让民间的力量来推动这部分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分清楚,朝廷不可能包管一切!该放手的就要放手!”

“拿水泥来说,它不仅仅可以用来修城墙,用在军事方面。同时也是很好地建筑材料,可以用来修房造屋可以造福老百姓。水泥造出来的房子干燥洁净,更适合老百姓居住,也更适宜健康,这样地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张华等人对视一眼道:“殿下言之有理!是臣等思虑不周了!”

“既然如此,这件事就交给内阁负责,不过太傅身体有恙,具体工作就有孟孙先生负责,其他各省部要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争取把这件事办好了!”

“臣等遵命!”众人躬身施礼答曰。

第一百四十六章 以工代赈

经过内阁和太子多日商讨,再经过征讨各方意见,最终内阁出台了‘以工代赈’的政策。内阁首辅张华在门下省接受质询时提出:“帝国在推行该政策后,将增加工程建设的数量,同时逐步减少基本生活物资的供给,让普通人通过做工来赚取属于自己的生活物资。”

这个政策一出台,顿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毕竟华夏人似乎习惯了在困难时接受来自国家的资助,眼下帝国却突然停止直接救济。不过,也没有引起大的骚动,毕竟随后的以工代赈计划可以让更多人的受益。

而且在以工代赈的计划中,普通人得到的要比接受直救济多的多。普通人只要到工地干活,不仅能保障衣食,还能赚到一定数额的工钱,这可比只领一份口粮划算多了。但凡有点能力的人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以工代赈。

随后朝廷以内阁的名义,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的以工代赈工程,这些工程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矿山建设为主。

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青兖徐豫等州开设了近三百多个大小不等的以工代赈项目,遍布中原各州各郡各县。

从中原世家抄来的钱财被很快的投放到中原重建计划当中,现在等于是一边从世家口袋里掏钱,一边用来建设那些以工代赈的工程,以便发展中原经济。

在关中已有工厂的支持下,大量的工程在朝廷的支持下迅速建立起来。如今中原已经成了一座大型工地。到处都是开工建设的热闹场景,中原百姓的热情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很多人开始废寝忘食的工作。

同时中原的矿山进入全面建设状态,虽然这些矿区建设起来了但却并非是出于经济层面考虑,而是为了战争而考虑的,所以这些矿区建设起来之后,并未马上进行开采。

另外,为了加强对帝国各地的控制,在这次以工代赈行动中。交通设施的建设将是重中之重。以洛阳为中心东西大动脉将全面开工建设,这条水泥路宽达三十米,和几百年前的秦直道相差无几。

这条大动脉将从东起青州东莱郡治所掖县,途径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司州,西边一直延伸到关中长安,然后直达凉州的姑臧,全程一千多公里。计划十年内建成。建成后,将成为帝国控制东西两端的主要干道。

而且一旦这条贯穿东西的大动脉建成,将极大的加强帝国对西北的控制,有着巨大的军事意义。无论是威慑西北的羌族,还是将来出兵西域,这条大动脉都将发挥出强大的能量。

司马遹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做法。借鉴了后世新中国初期的建设经验,要知道后世正是靠着这样的举措,让新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成拥有工业基础的国家。

在朝廷强力的支持下,以工代赈工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施行下去。司马遹打算将中原打造成另外一个工业基地,一旦建成西晋将拥有关中、中原两大工业中心。足以支撑他发动任何战争。

中原的经济恢复速度远要比关中的经济恢复速度要快得多,因为中原底子比关中强太多。西晋初二十多年的和平早就了中原的盛世繁华。如今朝廷通过掠夺世家的财富来发展中原经济,使得中原很快就能发展起来。

再加上中原人口众多,达到了近一千多万,这么么多的人,其中很大部分都开始以工代赈来建设工程,这样的建设速度会有多快?

而且建设起来的工程,属于帝国。工程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大多从帝国关中购买,再加上朝廷刻意降低了各种原材料的税后,使得以工代赈也大大促进了关中的经济发展。

而且,这些以工代赈工程不但能恢复帝国的经济,同时这一政策,还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朝廷改变了以往无偿援助灾民的习惯,使得以工代赈这一新颖的赈灾方式很快深入人心。对此,就连司马遹对此也表示惊讶无比,要知道受灾时朝廷无偿援助粮食、衣物已经这么些年了,没想到众人很快就习惯了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的方式有诸多好处,首先帝国可以摆脱损失,同时工人可以拿到工钱,尽管不是很高,但总比原来接受援助的免费生活物资的高。

而对于部分世家来说,通过参与中原重建计划,他们不但没有损失多少,反而大赚了一笔。而且通过这个方式赚的钱,他们也不用再像以往那样担心朝廷的责难,就连太子本人也承认了他们所得的合法性。

而且朝廷还扶持他们建设起很多民用工厂,只要交一笔钱,这些工厂是就属于他们自己了。这样一来他们也不用眼红关中地区的世家了,何乐而不为呢?

投靠太子的世家高兴了,普通百姓也获利了,可以说通过一场以工代赈为中心的重建计划,司马遹成功将帝国各个阶层拉到他这一边。司马遹相信,只要这份重建计划顺利完成,他的统治根基更加稳固。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皇家也跟着赚了不少。刘总管在司马遹的授意下,从皇家内库中拿出一部分钱财,投入到中原一部分工厂。有了关中以及新城的经验,刘总管操作起来轻车熟路,很快就拿下数十个有前途的工厂。

在帝国上下都满意的情况下,这种以工代赈政策很顺利的就在中原各地境内施行。

既然是以工代赈,带着一个赈字,工钱就是不高的。

既然工钱不高,那么工程建设成本也就很低了,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低廉,使得工程建设成本一降再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好似拥有无穷的财力,各种工程如牛毛一般的出现在帝国中原各地。其中除了朝廷主持的大型工程外,还有地方政府的工程。就拿水泥路来说,帝国计划在十年的时间里建设两万公里的公路,其中一半是由地方政府承建的。

这两万公里水泥路主要集中在中原、关中以及北方边郡,一路延伸到西北地区,到凉州境内为止。这是都为了未来战争的后勤补给考虑。

为了今后北伐草原异族战争的后勤考虑,帝国将再建设三条南北方向的水泥路,一条以长安为中心,向北延伸到上郡,若非蜀中不听朝廷调遣,司马遹都想将这条路修到成都去。另两条则是以洛阳为中心,向北通往并州以及幽州、平州。

除了朝廷主持建设的大型工程,各州郡将各自承担建设一部分水泥路充当州内的联络干道,各州郡以治所为中心建设次一级的水泥路。

上一篇:养“父”难为 下一篇:美人乱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