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书香:首辅大人求放过(275)+番外

作者: 李三爷 阅读记录

“你拿着吧,你幼年多灾多难,希望这块玉佩可以护佑着你平安长大。”

赵玉娇不好意思地红了脸,她哪有多灾多难?

她其实一直都过得很幸福。

“小舅舅收回去吧,我小时候跟外婆睡觉,外婆说我晚上睡觉规规矩矩的,连身都不会翻,外婆说我将来是有福气的人。”

“哈哈哈…”余长江大笑。

他看着赵玉娇那一本正经的模样道:“你外婆说的那些,你听听就算了,还当真了。”

“不过你确实比你娘和你二姨三姨她们有福气,她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想读书请了好多先生都不去教。”

“最后还是你爹抛开成见,不然,只怕她们连识字都有些困难的。”

说起往事,余长江的语气带着淡淡的惆怅。

赵玉娇也察觉她小舅舅情绪有些低落了。

她捧着玉佩,见她小舅舅确实没有收回去的打算,这才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余长江见她收下了,笑了笑, 转身回厅堂去了。

赵玉娇看着她小舅舅的背影发呆,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玉佩,总感觉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如果当年的余家有现在富有,那么她爹和她二姨父、三姨父,他们应该都是娶不上余家女的吧?

余家把女儿当男儿一样看重,似乎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可这样的人家,在整个祥宁县,都是屈指可数。

第212章 求证

七月二十,姚家请的媒人便来了清溪村。

这位媒人夫家姓杨,因此众人便称为杨娘子。

她是官媒,也说了不少亲事。

之前有人托她来赵家,不过最后亲事都没有说成。

这一次她来也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场面话,吉利话,奉承话都说了一遍,杨娘子便说到了姚家。

杨娘子家世代都居住在祥宁县,因此对姚家的往事也略知一二。

她与赵毅光夫妇道:“说来他们家也不姓姚,具体姓什么我也不记得了。”

“姚劲松的父亲姚达,自幼丧父,他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姚家。”

“说来也是凄惨,他娘才嫁过来没有多久,就因病去世了。”

“姚达是跟着继父长大了,他继父过世后,有人劝他改回本姓。”

“他说生恩难还,命抵两清。不生而养之恩,百命难偿,唯有延续姚家香火,壮大姚家家业,让后代子孙都知道姚姓的由来,非如此不能心安。”

赵毅光闻言,到是对这个姚达好奇起来。

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想必心头是个敞亮的人。

与这样的人做亲家,闲时还可以叙谈一二,岂不是人生乐事?

余红翠见自家相公眉眼柔和,丝毫不见探究之色,心里暗暗鄙视。

她问着杨娘子道:“那姚劲松的母亲呢,可是个和气的人?”

杨娘子来了多次,每次说完正主,赵毅光夫妇便委婉拒绝了。

今天竟然有心谈下去,她立即来了精神,连忙道:“姚劲松的母亲姓陈,是高岩村嫁来的。”

“那是一位再和气不过的人了,他们家的邻居都知道,甚少与人红脸。”

“他们夫妇在县城里开银铺子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要是那种只想牟取暴利的奸商,那铺子也开不到现在。”

余红翠想,到底如何还不知道,少不得让张妈妈或者贺嬷嬷去县城跑一趟。

充当客人刁难一番,看看情况再论。

余红翠又问了姚家的一些情况,杨娘子越说越觉得有戏,不知不觉,便在赵家停留得久一些。

赵玉婉偷偷来清溪村的时候,就躲在私塾后面的小窗下。

那后面有一条小道,是赵家老宅到私塾必经之路。

她原本准备在那里等赵玉安下学的,结果却意外听到一些她不想听的话。

私塾里,张夫子与赵福明闲谈道:“听说今天又有官媒登门了,不知道这一次又是替谁家公子说亲呢?”

赵福明也不清楚,当即摇了摇头道:“大孙女的亲事有她爹娘张罗,又有她两位舅舅把关,我这个当爷爷不用操心。”

张夫子羡慕赵福明好福气,有一个出手大方的亲家,还有一个有出息的儿子。

晚年不用愁,还受人敬重。

哪里像他,一把年纪了,还要出来教书育人,赚钱养家。

好在赵家和气,给的银子也多,一年四季还要送几身新衣裳。

在赵家私塾里教书,说出去也体面,这才老了老了,找到了那么点读书人的自豪感。

张夫子笑了笑,羡慕道:“能请得动官媒来说亲的,想必也是一户体面的人家。”

“这乡下的媒人,现在已经不敢登赵家的门了。”

“前几日我回家去,村里有人来问我,说玉婵的亲事定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