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日常(186)+番外

杨晔信步进了玉米地。

知府跳脚追上去:“大人,蜀黍叶割人,您小心着些。”

谭盛昌嗤道:“哪有如此矫情的大人。”

油绿纤长的玉米叶上扒着小指头大小的蝗虫,一片儿叶子上就得有一二十只,玉米叶被啃食的坑坑洼洼,有些甚至被啃的只剩下筋条了。

杨晔从叶子上捉了一只下来,主体偏绿的蝗虫尚未完全长大,大屁股尾巴上头的羽翼尚且还很只有两片儿小小的贴在背脊上,整体有些软和,捉到手上嘴里就吐出一滴酱色的粘稠物来,有些恶心。

以前他到乡野考察的时候,看见很多小孩儿喜欢捉这种蝗虫拧去脑袋栓在狗尾草上钓螃蟹。

时下这些蝗虫还并不算多,绿色的尚且还是散居蝗虫,但蝗虫一旦成片聚集,其散发出的信息素蝗醇就会吸引其余散居的蝗虫聚集,并且改变散居蝗虫的生物形态,散居形的飞蝗变成聚居形之后会由绿色变成黑黄一调的深色,彼时才是真的难以对付。

群居蝗虫羽翼丰满之后十分擅飞,足够飞上千米高空,而且耐飞,可长途飞行。往往真正成灾的就是群居形的蝗虫,来时黑压压一大片,降落在庄稼地一阵啃食,不过两个时辰,庄稼就会被啃得只剩下光杆子。

未曾见过真正蝗灾的谭盛昌听杨晔这么一说,还觉得有些不可置信,倒是知府常年于省城,时有出来体察民情,称赞杨晔说的与蝗灾来时的景象无异。

“民间之所以有百姓会称蝗虫为神虫,称其有灵性,一来是多年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怪力乱神,自我安慰是神虫,他们无法抗拒也是情理之中,再者群居的飞蝗着实凶猛,来的快,走的也快,乌泱泱一片飞来就跟要变天了一般,蝗虫又朝一个方向行进,看起来像是很有纪律组织一样。”

杨晔回头看向知府和谭盛昌:“不仅如此,群居后的飞蝗会释放出鸡鸭天敌不爱闻的气味,天敌吃了飞蝗以后还会不舒坦,村民们瞧着,更是觉得蝗虫妙了,连天敌都不敢吃,不是神虫是什么。”

知府听闻杨晔的言论,暗叹皇上亲选的官员果然是不同凡响的,灭蝗灾兴许有忘,毕竟往年来的官员派发了赈灾粮之后便拍拍屁股走人了,亲自走访村野的屈指可数,上心些的不过是和村民们一起祭祀神虫,祈求丰收,结果都是杯水车薪,现下百姓都不怎么信祭祀了。

他小心翼翼的询问杨晔:“如此一来,大人觉得当如何对付这蝗虫?”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6-2919:39:57~2020-06-3020:18:4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李清水3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风晏云兮5瓶;不在冬天3瓶;权萌萌、梅兰竹菊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8章

来时,杨晔也就想过这个问题了,如何治理蝗灾,其实治很可能是治不住的,毕竟这年代的条件就那样,精耕细作又没有农药。

飞蝗一旦成群起飞来势凶猛,飞在千米高空,扛起锄头跳着脚跟它干显然是不可能的,飞蝗粘在庄稼上吃东西的速度又快,打都打不过来,一把火把飞蝗烧了,也只能闹得个同归于尽的地步,庄稼也得给烧没。

条件限制,没得治就只能防。

蝗虫尚未群居时,就得派遣村民捉,放鸡鸭天敌来吃,而不幸蝗虫已经群居后,就要趁着飞蝗翅膀长硬能飞,还没有升空前就要处理掉,阻断掉飞蝗成群飞舞无法收拾的阶段,庄稼也就保得住了。

夜里,杨晔挑灯写计划,干旱和蝗灾是此行的重点,而这两者又正好息息相关,正因为干旱,泡水的土地裸露滋生出蝗虫,导致蝗灾发生,将好不容易度过旱灾的庄稼推入了绝境。

防治蝗灾除了阶段性整治,总归还是要回归根本,新修水利也就势在必行,一来可以缓解干旱时庄稼缺水,二来蝗虫的滋生地被改造,自然难以大规模的生长出蝗虫。

修建水利,就得靠朝廷拨钱下来。

奏折递上去以后,杨晔在等着朝廷回话的时间里不敢闲着,时下得争分夺秒的处理蝗虫,否则等蝗虫能飞了就是□□烦。

他让知府号召受灾地方的几个知县,号召村民带上自家鸡鸭,并且捕捉蝗虫的天敌,一同对付散居蝗虫。

府衙有令,底下办事倒是也快,不过两日风风火火的灭蝗就开始了,杨晔东奔西跑让准备石灰,还亲手教村民制作一些长把木板子,而谭盛昌留了几个护卫给杨晔保护他安全之后,带着人也去捉蝗虫了,至于知府,怕知县们办事懈怠,也带了人前去监督,一时间谁也没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