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文策公子传(2)

作者: 甲子茜 阅读记录

子骊揣着明白装糊涂,叩首道:“我刘家世代在朝为将,唯思报国,鞠躬尽瘁。纵然父亲去世,北伐之计,断不会半途而废!”

皇帝眉头皱了皱,随后平复,幽幽地说:“文策,我说得很清楚了。你知道我说得不是这个。”

子骊沉默着没有回答。

皇帝说道:“如若刘家不愿,自有别家。朕等你答复。”

接着皇帝又自嘲着说:“马上就会有人来命令朕,让朕召集各大将军进行商议了。有关前方战事,你可以来听听。”

话音刚落,林海来报:“顾司空已召集数位将军与尚书、中书于泰和殿外等候,请陛下前去主持紧急会议。”

皇帝冷笑一声,对子骊说道:“起来吧。走了。”

两人来到泰和殿,皇帝自幕后出来,子骊没有再跟。

众人列队而拜,皇帝连忙说:“诸位为国已经很是辛劳,快快免礼,快快免礼。”

顾家大郎顾凯之,字和乐,是护国公顾平武长子,因而人称和乐公子。

由于他既不是将军也不是尚书,所以站在列尾。

顾凯之自队中站出开始汇报军情:“八月初,刘府军攻下郯阳城后,贺兰南靖与东靖军主力先后于此地汇集。军队北上受阻,陷入困局。半月前刘大司马派少数兵力佯装主动出击,掩护主力绕道定阳。不料贺兰于白杨岭设下埋伏,主力军突围三日未果,被南北截断为两部。顾、杨两府军受到钳制,无法前去增援。后来南部由刘副将军率领向南突围成功,退回邺城。北部近十万人战死,一万被俘。”

底下开始议论纷纷。

顾凯之接着说道:“诸位先不要过于担忧,贺兰并没有乘机南下,而是向邺城派来了议和使者。”

“一定是贺兰的北边出了问题。”杨府军左将军杨凌接起话来。

杨凌是宁国公杨牧之子,人称云卿公子。此人英雄正当少年时,为人处事难免有些傲气与锋芒。

此时他头束鎏金小冠,身着紫色朝服,衣纹白额虎,腰配三尺剑,长身于立,颇有英姿。

杨牧近来不愿在朝堂的事情上多发言,他不禁瞪了儿子一眼。

“没错。也是今天得到的消息:也就在半月前,趁贺兰与我军交战正酣,北俞老皇帝亲率大军四十万突然南下,连拔了贺兰十五城。贺兰因比才与我大成议和。此种情形,诸位觉得是和还是不和?”

身为杨家女婿的客曹中书阮当志连忙说道:“北伐劳民伤财,如今国库不满,人心不稳呐。既然是贺兰提出的议和,也不损我大成颜面。我以为应尽快商议议和事宜。北俞与贺兰的战事结果难料,贺兰不是没有反悔可能。”

子骊听闻,愤愤然自幕后走出,厉声质问:“我父亲如今尸骨未寒,而你们就是这样为陛下谋国的吗!”

众人皆吃了一惊,一时间殿内寂然。

刘子骊又道:“我刘家还没到无人可战的地步,况且此次北伐顾、杨两府伤亡甚小,外加贺兰正腹背受敌,我方并不处劣势。并且贺兰如今停战,锐气顿减,正是反攻大好时机。怎能草率议和?”

殿下无人反驳。

阮当志不在意地掸掸袖子说道:“先生应该知道,不在其位,不谋其事。贸然闯入,怕是不合礼法。”

子骊是文渊阁的人。

而文渊阁里都只是些拿笔杆子的儒生,诸如司天监、太史令、文记、太学院教员之类,独立于朝廷三司六部编制之外。任职于文渊阁的士子历来都不被认为是朝廷命官,而被看作治学的文人。三司六部的人只有在缺文案书记时才会想起他们,然后借些人手来。

不要看刘子骊是个太子少师,似乎职位很高。

文渊阁太子少师有十八个,太子太师五个。依大成惯例,皆手中无权、不得参政。

子骊反问:“ 依本朝律法,除三司外,士不可参军,将不可干政。不知诸位将军与大人在一起议论军事还是国事?”

殿中又陷入沉默。

顾平武终于不紧不慢地说:“无妨无妨,不管哪个规矩,适用的才是好规矩。只是陛下面前,贤侄还是注意下分寸的好。”

皇帝原本只想旁观,这时只好说道:“先生先回去吧,诸位将军与中书都是心系国祚,此事定会谨慎定夺。”

子骊知道再留无益,遂愤愤而去,只是胸臆难平。

出了泰和殿,走锦衣道,至西景门外,轿夫已等候多时,派来问消息的家丁也已跑了两趟。

他抚了抚额,只觉身上有千斤重担压着,心内惶惶,百感交集。

他打发轿夫和家丁先回,自己沿着寂静街道随意走去。

夜色已浓,晚风萧瑟,子骊望着月光下微微发光的青石板,渐渐陷入沉思。

上一篇:醉太平 下一篇:踏碎盛世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