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给你一颗巧克力(快穿)(70)

作者: 始祖鸟 阅读记录

夏侯启激动从床上坐起来,他抓住苏白的手,质问苏白“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有你看着这个国家”,苏白挣脱夏侯启紧紧抓着自己的手:“有你看着孩子,我也放心。”

“我有些想念大漠的风光,有些想念草原的烈酒,我想去那边看看。我很久没见到平儿了,连他娶妻生子我都没来得及赶去祝贺,是我这个做姐姐的不是。”

“可是我呢?”夏侯启吼叫着,咳得撕心裂肺,“那我呢?那我离开那你,你离开我了,我该怎么办?”

苏白把他的手拨开,似是有些疑惑:“你有着这江山,倒也不必要我留着。你可以去尽去做你想做的。这些年国泰民安,吏治清明,我和你之间的恩怨也了了,望你不要恨我。”

“了了?”夏侯启仓惶笑了笑:“苏苏,可是我现在只想要你。”

第35章 第三个故事

苏北最终没能去看大漠,骑骏马,喝烈酒。

夏侯启化名宁安志,字子启,变换容貌,成了宁侯子侄,在宁侯的举荐下成了六品官。

在站稳脚跟一个月后,他上了折子,和何淮一起提出了科举改革各种举措。

夏朝先祖在马上打下了江山,却认为必须要以文治天下,以文安天下,加之当时世家大族势力大,先祖推行均田制扶持地主以对抗世家大族,与这一举措相辅的是开科举纳贤的选官政策,后这一举措被历代沿袭。

所以当两人提出科举改革时,朝堂上吵吵闹闹的,议论纷纷,看着各自为政,但实际上分成三派。

主张改革的,不主张改革的以及中间派。 

中间派多为武将,一方面苏白未表态,另一方面他们有另外的晋升渠道,所以他们对于这次改革保持中立。主张改革一派以何淮和宁安志为首,他们提出了各种举措以完善改革后的科举制度,并强调这一举措功在千秋。不主张改革一派以管伟诚为首,主要是以世家大族为主的一些文臣。他是宁侯的学生,却在宁侯还未表态的时候就举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站出来以反对这一改革。

但与其说祖宗之法不可变,不如说是改革直接触动了文官集团的现有利益。

这一点,苏白明白,夏侯启明白,甚至那些站在朝廷上扯着嗓子含着‘不可变’的文臣们都心知肚明。

朝廷上面站着的,有文臣,有武将。武将在战场上厮杀完成加官进爵,出人头地的梦想。文臣可以走的道路多一些,既可以通过科举,又可以通过举荐实现功成名就。

但事实上,能走的路多,路却更窄了些。

通过两条路做官的大多数是士族,因此文臣里面的九成都是士族。他们掌握着八成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后代能够进书院,去进行学习。后又在父辈的关照举荐下进入朝堂。

这次改革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改学制,一部分改选官。

夏朝延续四代,各朝皇帝不断推行土地改革制度。土地流散至小地主手里,小地主积累财富崛起,这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了国朝税收的主要来源,但是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却未能得到保护,他们需要寻求世家大族的庇护。

改革后的科举制度会让这部分群体看到了一条能够通过考试而不断向上晋升攀登的路,这直接切断了他们对世家的依赖,动摇了世家大族的权威地位。

另一方面,这次科举改革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选拔实用人才。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官职。与此同时,这一次科举改革还伴随官吏升迁和奖惩制度的改革。如果一个官员在相对应的岗位上没有做出相应政绩,官吏面临的将会是罢免和贬黜。这就意味着世家大族霸占的那些专业岗位上的人即将面临官职丢失的处境。

反对派和支持派在争论不休。

苏白嫌烦,直接以一句“退朝,改日再议”结束了朝会。

朝堂上的争论结束了,但京师一时之间却风起云涌。

对于反对派而言,只要他们牢牢掌控住教育资源,这项改革终将无疾而终。,因此反对派表面上保持沉默,暗地里却动作不断。

一派走暗的,另一派就得走明的。

支持派则将改革的措施贴在城门口,让会认字的人在站在旁边反复诵读,民众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纷纷表示支持这项改革,甚至还写了万民书送到苏白案头。。

苏白懒得看堆了一桌案的奏折,换了一身男装去找宁安志。

六品官,月俸不算少,但居大不易,宁安志也只能租赁得起在一个偏僻的市坊一进一出的院子,进出的巷子也只刚只够一个马车宽。

达喜在宫内陪着正阳,没跟着出来,苏白只能自己上前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