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超市通今古[位面](192)

作者: 荼蘼夫人 阅读记录

临近宣城城门的时候,路边有一位盐城来的客商,正在城门口指挥这家奴上下搬卸盐块。

看着从牛车上搬下来的上百筐装满盐块的竹筐,‘乡巴佬’仲父他们哪里见过这个排场啊,当即就呆在那里走不动道了。

有抱着盐筐的家奴被他们挡住了路,见三人的衣着只是平民打扮,眉头一竖,当即不耐烦的开口数落到:“不卖盐就让开,站在这里碍手碍脚的干嘛。”

原本仲父他们才卖过食盐,心里也没打算这么远的路还要背上这么重的盐块走,被盐商的家奴数落过之后,三人当即让开路就要出城。

然而他们路还没有走几步,就听到有客商在问那位盐商盐价几何。

盐商见这客商穿着打扮也不像是什么大买家,鼻尖一抬,颇为高傲的说道:“一斤粗盐七斤细粮,一斤精盐二十斤细粮。”

把盐商的话听进耳朵里的仲父激动的扯住了伯华的胳膊:“阿兄,你刚刚听到那盐商说的没有,他这里的一斤盐足足比滨城便宜三斤细粮呢。”

伯华心思灵活,也是听到了盐商的话,不用仲父多说,他心里就已经有了打算。

他们三人的背篓都还空着呢,要是他们一人买上两百斤盐背回去,背到滨城买了之后,一斤盐能赚三斤细粮,两百斤盐就能赚六百斤细粮!

至于负重两百斤盐赶路太辛苦这样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就不算什么事情了。

这可是六百斤细粮,以往他们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两三个月捕回来的鱼晒成鱼干都换不回这么多粮食。

而且他们本来就要回去的,背着些盐块回去只是顺手的事情,只要路上不出意外,就绝对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有这实打实的六百斤细粮打底,仲父、伯华、叔申三人,当即掏出布币向盐商购盐。

伯华叔申他们的布币只够买一百斤盐块,仲父不想让兄弟们错过这个赚细粮的大好机会,又解开包袱布借了七十枚布币给他们。

一人买了两百斤盐块之后,仲父手里就只剩下两百七十二枚布币了,不过现在也不适合他清点财物,兄弟三人买了盐块之后,抓着鱼叉飞快的出了宣城。

出城之后,三人按照来时的小路返程,怕遇到贼人保不住盐块,兄弟三人还特意绕开有人烟的地方,专挑偏僻的小路走。

也是年年的战乱之下,地广人稀,在他们刻意回避人群的赶路方法之下,三人顺着小路走了五天,都没遇到一个人。

这让三人心里安定不少,之前他们去滨城的时候,可没少听城里的那些客商抱怨自己的货品被外面的游匪打劫。

背篓里的盐块,对于仲父他们来说几乎已经是大半的家底,所以他们一路走来小心得很,手里的鱼叉就没放下过,大有就是遇到流匪,就是拼尽性命也要和他们死拼到底的架势。

然而直到他们顺利地踏上熟悉的滨城大道,都没遇到客商们说的那些流匪。

三人背着盐块,一路无惊无险的进了滨城之后,都还不敢相信他们竟然运气这么好。

赶了二十几天的路,如今总算平安走到家门口前了,三人心里都十分的兴奋,恨不能立马插上翅膀,赶紧飞到家人身边去。

滨城本来就有卖盐的客商,仲父他们这六百斤盐块要是以十斤细粮的标准来换的话,估计是等到明天天黑都换不完了。

三个人本来就归心似箭,商量过一番之后,决定以九斤细粮换一斤盐的价格把他们这六百斤盐块换出去。

没多时,城门口这里有便宜粮换的消息就在滨城传开了,这么便宜的盐在滨城可不常见,城里持家有方的妇人一次换两、三斤盐囤着不说,还没忘给家里住的远的亲友捎上两斤。

这一斤可就是一斤细粮,换成豆面的话,够一家人吃两三天了,这样的好事可不是常有的。

等到天黑,仲父他们带回来的盐块已经差不多都换出去,就是还剩下个两三斤,他们也能带回家慢慢消耗。

这么多粮食他们可搬不回去,又在城里找人用细粮换了一百来斤豆面之后,其他的粮食都找客商换成了布匹和布币。

仲父没有要布匹,季奵从云初那里带回了好几套衣服,如今他们家暂时还没有用布的需求,他的细粮全部找客商换成了粮食。

客商也不是做好事的人,仲父有一千七百五十几斤细粮,只换到了一百七十二枚布币,剩下的二、三十斤细粮就是这一次交换的‘手续费’了。

伯华他们可舍不得这四十斤粮食,直接找城里卖布匹的客商换了十七匹麻布,剩下的几十斤细粮他们也没浪费,全部装到背篓了准备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