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将军夫人心狠手辣(192)

作者: 十四阿白 阅读记录

天和十九年,腊月二十五,距离除夕还有四天,

这一日,所有的问题都迎来了答案。

晨起时,

凌寒之下,暗香疏影,

太宜宫中的冬梅迎风斗雪,悉数尽开。

可惜日头不盛,寒风萧瑟,无人去赏。

太后称病未起,白问月独自用罢早膳,请安被拒,之后便如往常一样,去了偏殿看孩子。

辰时,天色灰暗渐沉,乌云遮天,

忽然起风。

风刮了没一会,天上淅淅沥沥地便下起了雨,

风雨凄凄。

宫人们合窗掌开了灯,她侧躺在榻上,正轻声哄着小皇子安睡,听到雨声,便转头问了一句:

“太后起了吗?”

宫女回话:“回夫人的话,尚未。”

“方公公呢?”

“在太后跟旁准备伺候,许是没有离过。”

白问月微微颔首,心里想着,等太后起罢传召小皇子,她再去请安不迟。

然而她没有想到,她在侧殿暖室里陪着小皇子听雨观花,不知不觉便睡了过去,

这一睡,便是一整天。

等再醒来,雨停风止,一切都换了模样。

辰时的雨一直落到了巳时也不见歇,谢欢下了早朝,直奔长华殿批阅奏折去了。

他也有半个月,不曾踏过后宫一步了,尽管这期间欣妃娘娘多次以‘小皇子想念父皇’为由,请他到碧福宫去看一眼,也皆被谢欢一句‘朝事繁忙’给拒绝了。

他不愿做没把握的事,若是不得不做,便会倾尽所有的心思,关注局势一丝一毫的变动,

以保能够及时应对。

巳时将过,

他正批阅北境新来的文书,看守太宜宫的侍卫忽来禀话,

说是太后想要见他。

他合上奏折,眉头紧锁,心中觉得反常。

久未听到回声,侍卫察觉到皇帝的异样,便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皇上?”

谢欢回过神来,放下文书,

“摆驾,去太宜宫。”

一路刺骨寒风,细雨密剑。

太后长发披身,微闭着眼睛,坐靠在寝榻上,面上不见血色,看起来十分憔悴。

却仍然贵气威仪。

太监传报,谢欢行礼:

“儿臣给母后请安。”

闻声,太后睁眼偏首去瞧:

“来了。”

“起来吧。”

谢欢起身,提袍坐到了侧榻上,他细声道:“母后,您找儿臣。”

虽然上次两人有过言论上的争执,但毕竟没有到彻底撕破脸的那一步,谢欢的话中,也尚还保留着客气与尊敬,

太后不动声色地撇了一眼方圭,后者心领神会,带着满屋宫人,弯身退了出去。

转眼间,偌大的寝殿里,便只剩下了魏荣芊与谢欢两个人。

屋外冷雨敲窗,屋内长灯明亮。

“哀家问你,”魏荣芊率先出声打破了寂静,“若是魏将军征北凯旋,你准备作何处置?”

“处置?”

谢欢不解,先不说眼下尚轮不到他说‘处置’二字,便是他真的有何想法,也绝不会再太后面前说些什么。

“儿臣不懂母后的意思。”

并未理会谢欢的故作糊涂,她自顾自往下说了下去:

“若是上北真的收进我朝疆土,北绍至少太平五十年,无人再可动摇。”

她的声音很缓也很慢,与谢欢说的十分仔细,“战易战,守难守;你切记,兵权化整为散,封些武将,固守边境。”

“哀家并不清楚你执政的底细,但好在段升、白慕石、与那个状元贺同章都是能臣。段白二人尤其,他们受哀家兄长所托,掌权治国,他们的话你要多听。”

顿了顿嗓子,望向谢欢,又忽问道:

“你为帝多年,可知晓北绍最大的敌人是谁?”

魏荣芊的这番言论彻底打乱了谢欢的思绪。

他不是不知晓眼下该如何治国行策,而是疑惑太后特意召他来,是为了同他说这些?

虽然一时半会猜测不出太后的用意,他沉吟了片刻,但还是诚然答道:

“大榆。”

点了点头,还算满意。

“眼前的和睦不过是一时的和睦,大榆同北绍自古以来便是敌手,中原地大物博,一分为二,他们想北上,我们想南下,这一点从未变过。”

似是有些疲乏,揉了揉额角,口中并未停歇:“央儿善战多智,你身在西平了解甚少,要知晓出了北绍,他的威名并不低于他的父亲,只要他活着,对于这列国诸侯来说,便是一种震慑。”

四目相对,郑重叮嘱:

“无论你欢喜与否,要时刻谨记,留他性命。”

不为旧情、不为魏家、不为她,哪怕是只为了北绍,魏央也绝不能动。

“母后多虑了,”谢欢温声轻笑,不以为意地答道,“儿臣与北绍日后还要多仰仗他,又怎么会打将军的主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