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文盲的北宋生活(234)

不过这也正常,两年前他们从太医局毕业,他理所应当的接收了家里的医馆,而郑双成则是在家里的安排下入了药监局当了个小医官,技术比不上老郎中,资历也赶不上他们。要在朝廷有个好前程,除了家里有关系,那就是还得有资历。

郑双成现在是两样都没有,于是就只能拼点资历了。

“这还差不多。”魏拾遗习惯性的伸手去敲郑双成的脑袋,但在半空停住了,最后拍了下他的肩膀,故意冷冷的说:“哼,你心里的那些小九九,以为我真看不出来。”

魏拾遗嘴上虽然这么说,但他心里挺高兴的。

众郎中到了,没多久药监局和朝廷的人也到了,接下来他们就和郑双成说的一样,因为河湟那边战事吃紧,将士们受伤太多,郎中不够,需要汴梁这边集结郎中过去治疗。

普通中医可以就近调遣,但手术医生就不行了。

三年前,太医局实行专业制,外科手术在大宋正是提出来并且开了学科,不仅如此,太医局还提供了学习的手术器具,以及课本。

但外科这一门学科本就是新开的,接触的人少,虽说有魏拾遗按照记忆中的那些知识编制课本,但在太医局里,学习外科的人不多,而学得少的也就更少了。

在现代,不花个几年,根本学不好医术,也出不了师,毕不了业。

自古以来,学医花费的时间本来就多。新开的外科专业,三年过去,也就只有十来个人毕业,这还加上了之前王助教他教授的那四个学生。

因此,外科医生就只能在汴梁召集了。

最后魏拾遗数了数,到了这里的外科医生,加上他自个儿,一共有十二个。中医则有三十多近四十个,几乎是外科医生的三倍。

这近五十号人,就是这次要去河湟的郎中。

“十日之后,我们在这里再次集合,到时候你们就跟着朝廷派遣的将士,一起去河湟。”

最后,一个药监局的人用这句话作为这次谈话的终结。

“十日之后就要走,这么急?”

“河湟那边打得厉害,将士伤了那么多,你说急不急?”

“嘿,你们觉得急,难道是不想去?”

“这个……这……我们大宋现在也挺安稳的,其实我觉得也没必要打仗啊,是、是吧?”

谈话结束,集中在一起的郎中们就散开了,出了院子,一些郎中就就着今天的谈话讨论了起来。那几个郎中是相熟的,平日里关系也好,于是说起话来顾忌也就没有那么多。

魏拾遗和郑双成一起离开,好巧不巧的走在他们后面,就把前面的那对话听了个清清楚楚。

“喂,你们几个,将士们在河湟打仗,也是为了收复我们大宋的疆土,我们这些当郎中的上不了战场,但总不能连治个人都不行吧。”郑双成听见他们的话,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郑双成本来就不是个好脾气,对着熟悉的人还好,对着不熟悉的人,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有恩报恩,从他以前为了魏拾遗和付凌然对起来就能看出来。

同时,郑双成少年也是个很有国家荣辱感的人,去河湟治人固然有为了谋前途的意思,但大的原因还是救人。

这会儿听到有人去河湟有意见,当即就不乐意了,“磨磨唧唧的,还是不是个男人?在太医局学了那么多年,你们把知识全给吃了。”

前面那几人走得好好的,突然被骂,转过身来,看见郑双成盯着他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有被发现的恼怒,也有自己胆小的羞耻。

“你说什么呢?我们何时说了不去河湟了?”

“胆小一下怎么了,我们又没说不去。”

郑双成呵了一声,“你们记住这话就好。”

“你!”一人怒了,撩起袖子突然就朝郑双成走了两步,郑双成也不退缩,也迎了上去,“来啊。”

郑双成刚动,魏拾遗突然伸手拉住了他的胳膊,眉间皱起了两个褶。

郑双成停下来,一脸愤怒,“拾哥儿,你别拉我。”

“冷静点。”魏拾遗无奈的把郑双成拉住,对那边也被拉住了的那个郎中说道:“不好意思,成哥儿最近脾气有点不好,你们别介意。”

这几年郑双成少年的脾气是越来越急了,魏拾遗只是刚闪了一下神,他居然就和别人吵了起来。

郑双成:“拾哥儿!”

“喂,你们几个在哪儿干什么呢?”有朝廷的人从院子里走了出来,看魏拾遗他们这边拉拉扯扯的,立刻抬高了声音问道。

魏拾遗回头,脸上勉强带了一个笑,说道:“没什么,我们几个在这里说十日之后要准备什么东西,这就走。”然后他扬了扬手里的郑双成,“成个儿在药监局当值,他正在跟我们说到了河湟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