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到明朝去种田(52)

作者: 长亭路远 阅读记录

“长得可是真快!”钱大永说道。

但乔纪维却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玉米这种作物比起小麦水稻和高粱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在北方的时候一年能种两茬。若是能推广开来,肯定能让更多的人填饱肚子。明代末年人口突然暴增想必也与玉米土豆这种外来食物不无关系。

因为玉米皮还是青色的,还只是半熟,所以先要刨花生。刨完花生再收玉米。

这种活钱母今年是不会干的,毕竟家里添了个男丁,自己又是小脚,乔纪维干了一会儿就喘大气没力气,钱大永舍不得让乔纪维累着,只好让他坐在一旁歇息。两个人忙活了十几天,有一半的时间乔纪维都歇着。这可苦了钱大永。明明今年花钱添了一个男丁,但比起去年却劳累了不少。

这哪里是花钱买劳力,简直是买了一个大爷。

这些日子忙着收花生玉米,染麻衣这种事情也荒废了不少。钱家选择在晚上准备染液,但也不能让累了一天的钱大永再煮染料,乔纪维只好自己煮染料调配比,有几天一直忙活到深夜。

乡间生活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闲适的,不似现代那般朝八晚九。但这几天尤为忙碌。而这种忙碌与现代的忙碌又是不同的,是那一种一刻不停的身体各个器官的能动,脑子却不大活动,就看谁力气大勤劳能干,乔纪维突觉自己很不适应这种生活。

第28章

秋季一来到,农家倍忙。待收完花生,正是玉米熟的时候,钱大永和乔纪维早起掰断玉米棒,把它们送进麻袋里,然后运回家。袋子中的玉米死沉死沉的,钱大永扛得费劲,走走停停。乔纪维自己力气小,几次上前帮忙都无济于事,只能在旁边傻站着。

掰完玉米就得砍玉米杆,做完这些活花去了三天时间。

村人们看到钱大永家这一堆黄色的颗粒,少见多怪,觉得这些东西长得很奇妙,都到钱大永家参观,乔纪维给他们普及关于玉米的知识:“这东西叫玉米,从比西域更远的地方引来的,一般收完麦子种,能自己吃,也能给畜生吃。”

傍晚钱母把十几个玉米棒子放在锅上蒸,乔纪维趁钱母不在,偷偷拿了几个玉米棒子送给村民尝尝,翠花爹正在槐树下乘凉,乔纪维把第一个玉米棒子给了翠花爹,一抹轻笑让原本清秀的脸更加富有魅惑力:“大爷,尝一尝。”

翠花爹吃下玉米直说这玉米蒸的好,换了别人没这手艺。乔纪维咋舌,翠花爹的关注点就是不一样。气得钱母直骂乔纪维败家子,啥子东西都往外带,但乔纪维乐乐呵呵地不说话,一旦钱母要动手就躲得老远。

有了这次的广告宣传,乔纪维号召全村人买玉米种。人们听了不免有些犹豫。这其实也不奇怪,买下玉米就意味着地里多了一种作物,玉米的产量以及成本等情况都说不准,古人一般安于现状,不太敢变化。因为变化就意味着饿肚子甚至冻死的风险,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经验。

乔纪维也固执,磨着嘴皮子一伙人一伙人地劝。

自从乔纪维来到这村子里,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每当乔纪维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几乎就会带动整个村子的人赚上大钱。这也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看得见的。到如今,钱家差不多与长贵家一个地位了。

这一次乔纪维为村里人准备了玉米这种谷子,自然以后也会是赚钱的门路,都在一个村子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乔纪维也不太可能有坏心思坑他们。在两者权衡利弊后,村人放下忧心,选择买玉米。

当初从自西域的商队换种子时是按一斗麦子两斗玉米换的,如今新收玉米,每斗玉米便按一斗小麦算,价钱是两文钱一斗。若有人想买玉米棒,价钱还得另算。

玉米的推广可是一件福泽万民的大事,因为玉米的亩产比小麦水稻都高,到了灾年,玉米或可成为灾民的救命稻草,而不致于饿死。

其实乔纪维早就想把玉米的种植推广开来,但苦于没有种子,只好打算收获时再推进这个计划。

如今时机到来,乔纪维紧紧抓住。把将近一半的玉米都派发了出去,村民们大多以小麦换,也有人有余钱,就没有以麦换玉米,而是以钱换。

收完玉米,钱家便着手种小麦。种小麦这种活是比较轻松的,只要用牛犁沟把麦种撒在沟里即可。

钱大永在前面拉着犁铧,乔纪维在后面撒麦种和微量的牛粪。原本钱家种小麦是不施肥的,当然也无肥可施,但既然养了牛,不用白不用,便也跟着长贵家学,在种麦子时施肥。牛粪臭烘烘的,乔纪维面色难看,在忍受着臭粪难闻的气味。

上一篇:快穿的日子 下一篇:当炮灰遇到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