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功名路[科举](36)

回去后,沈全和方氏一合计,可以卖给有点闲钱的人家。就是这定价不知道得定多少,齐夫人和张夫人他们定不能收太多钱,但收少了也不好。

沈全道:“我问过了,这几家有名的酒楼端午的粽子卖一两银子一盒呢!虽说都是各种牛羊肉陷,可能还不如咱蛋黄肉的好吃,咱也不用太贵,把本钱收回来,稍稍再加点钱,也不多赚。”

方氏:“他爹,你说多少钱就多少,听你的。”

沈全斟酌了一下,定了一盒三贯钱,主要是糯米贵,还有家里头的咸鸭蛋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少了的话还得和别家收点。

崔氏没想到她做的粽子还能卖这么贵,捂着胸口欢喜得不行。

沈陵知道,这就是包装的力量,产品的包装就是附加值,他提醒沈全盒子得做好看点,师母要盒子的。

沈陵现在大概了解了现在的货币换算,每个时期的货币价格都不相同,应该是和历史环境以及生产水平相挂钩,如果开出银矿多,银子就会不值钱一些,再者乱世里头,物价就贵,铜钱不如银子值钱。

现在一贯钱是二百五十文,四贯钱为一串,一吊钱是一千文,一吊钱左右是一两,据说十几年前,一两银子值五吊钱,十几年前正是乱世,指不定换了个朝代铜钱就废掉了,银子却是哪哪都能用,而现在安稳了,物价也就慢慢回来了。

这快食还真没粽子来钱快,崔氏空闲下来就一停不停地包粽子,大郎回乡下了一趟,把家里的咸鸭蛋都给拿了过来,还收了周围几家的,三妞包出来的粽子也不差,帮着她一起包。

师母要十二盒,盒子的钱另算,齐夫人要二十盒,都是要去送礼的,崔氏连裹粽子的棉线都系得漂漂亮亮,生怕耽误了人家,这几日都没停歇过。

可能是师母和齐夫人送出去之后,又有好几家人来找他们家买粽子了,这生意一直到端午节之前,才歇着了,他们的咸蛋黄肉粽流出去后,有一家酒楼也出了咸蛋黄肉粽,他们这儿小本生意,比不得酒楼贵,但接点小单子就够他们赚的了。

端午节这一天,城里面比往日都热闹,尤其是湖边,他们这儿虽然不靠近湖边,但进城的人多,多少都要吃饭的,店里的生意也比往常好。

大郎负责端饭和收桌子,沈陵就专门收钱,他算钱利落,人虽小,但这收钱找零的娴熟度可不必大人差,引得客人们都好奇,老客人们倒是都知道他。

今天从早上开始就一直忙,一直到下午太阳开始西斜,人开始少了,都往城外走了,还好家里头准备充分,饭烧了两大锅,一大锅菜很快就会分光,崔氏就不停再烧。

沈陵管着钱,虽然他没算过,但他相信就今天这一天,他家的收入肯定超过以往两天的!

一天下来,这人也是累得够呛,沈全的茶楼里也是人满为患,崔氏这些日子又是做粽子又是烧饭,当天夜里头就开始发热了,还好三妞发现得早,方氏和三妞轮流照顾了一晚上,早上好了一些。

寻常人家都是这般,先用土方子先治,治不好再找大夫,毕竟大夫出一趟诊,至少得半两银子。

沈全道:“这样子也不行,娘这些日子太辛苦,哎,要不是我们不争气,娘也用不着这么大岁数了还来帮我们。”

方氏也是很愧疚,婆婆是个好性子,对他们当真是尽心尽力,道:“是该让娘歇息歇息了,娘来这儿之后,没得一天松过。”

他们和崔氏说让她修养几天,买卖少做点就少做点,崔氏非不肯,说停一天就少赚好多钱。

“娘,这样吧,您一直这样也吃不消,不如让大嫂二嫂和你换着来,大嫂二嫂的手艺也不错。”方氏想了个折中的法子,公公毕竟还在乡下,这样轮换着,可以让婆婆休息。

崔氏在城里这么久,也有点想家了,便也同意了。

沈全恰好每个月有两天假,他请一日送崔氏回家修养,上个月加上端午节卖粽子挣的,这个月他拿了五两银子回去。

“……娘的身子也吃不消,铁娃娘就说要不让大嫂二嫂和娘轮换,这样也有的休息,主要如今铺子真离不得人,每天生意都还不错,主要是上个月卖粽子卖的好,爹,这银子您收好。”

沈大沈二都惊呆了,没想到这回竟然有五两银子!他存了这么久都没有这么多钱!

崔氏面容还有些憔悴,但已经没大碍了,道:“大郎他娘,这回你去吧,正好看看大郎,下回二郎他娘去。”

大伯母高兴地说:“好的,娘,我扶您进去躺着吧。”

崔氏摆摆手:“坐一会儿还成。”

沈老头捏着这银两,没急着收,道:“老三和铁娃娘在城里也不容易,帮家里赚了这么多钱,每天起早贪黑,没得个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