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功名路[科举](307)

此次出海的大臣一份功劳定是少不了,平郡王还未归京,平郡王府已经赤手可热了,完全是一夜翻了身,平郡王府皇亲国戚中存在感极低,平郡王年幼丧父,平郡王今年也才不过二十七八,愿意出海亦是带着赌的意味。

竟是被他赌对了,圣上极有可能给平郡王升个爵位,不知多少人眼红不已。

世人皆是如此,不愿意冒险,却艳羡那些冒着风险满载而归的人,“早知道”三个字就是最大的悔恨。

五十几两白银一箱一箱地往国库中运,户部花了五天清点完毕,登记入库,国库一下子就充盈了。

平郡王回京后,述职完毕后,立即给沈陵送了一份厚礼以表歉意,先前船队未归时,平郡王府的家眷对沈陵破颇有意见,如今他平安归来,自是没了意见,平郡王除了赔礼道歉,亦是想同沈陵打好关系。

平郡王的赏赐也下来了,从郡王升为亲王,赐安字,安亲王一跃成为京中新规,还有一道前去的刘将军,赐了侯爵,其他的大人都升了官职。

出海并非没有风险,死伤肯定是有的,但高层的官员基本上都平安归来了。

跟随出海的商队至少赚了五倍的利润,之前不愿意跟着出海的悔得肠子都青了,纷纷打探有没有第二次出海。

商人会走官员的门路,沈陵就收到不少商人的拜帖,江南一带尤为多,沈陵倒是希望他们多走走其他官员的门路,越多人愿意,第二次出海怕是也快的。

压在制造业头上的大山再也没有了,此次最赚钱的就是织造,而且布匹轻薄,丝织品的价格非常高。织造也是最容易做外贸的,其次便是瓷器与茶叶、香料。

今年沈全和方氏就出孝期了,沈陵让沈世沐去接他们,他有些遗憾地想,如果开通海上航线就好了,海船快不说,走海路肯定比河流顺畅,到最近的海岸然后再换水路或是陆路。

朝廷忙着接待外使,这回语言不通真是令鸿胪寺很是为难,船队当时是找了临近国家懂这些国家语言的人做两边翻译。

汤鸣则忙得晕头转向,他听不懂人家的话,人家听不懂他的话,怎么办,总得有一方学啊!

这个时候就没工部多少事情,沈陵也能做一些整理,他让安亲王关注的一些事情,安亲王大部分都做到了,台湾岛基本上已经被占领了,他们在海上也遇到了海盗,主要是倭寇,但他们人多船大,不敢来犯。

沈陵还是觉得要加强一下武器,日后在海上遇到的情况只会更多,这一回是安全的,难保以后都是如此。

文启盛和胡文非都中了进士,文启盛运气好,碰上这道策论题,沈陵经常会和文平昌讨论,他也听了不少,他的名次靠前,二甲第十,胡文非差一点就跌到同进士。

胡文非对他的崇敬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相处中,沈陵觉得胡文非算是个实干派,倒也有几分欣赏,他本就比较欣赏少说话多做事的人,胡文非从考上秀才到中进士,也就在十一二年里头,开窍之后,如有神助,也是有运气加成的。

文启盛还年轻,自然是要考中枢院。胡文非准备先外放,他是个通透的,他根基不稳,家中资财也不多,来了京城反倒过得艰难,不如先外放积攒人脉,做出点政绩。

六月份,沈全和方氏被接回了京城,沈陵总觉得他们又苍老了几分,沈全和方氏惦念儿子,他们就这一个儿子,虽然建康府是老家,可儿孙不在身边,终归是差了什么。

沈陵在改造新宅子的时候为他们预留了一大片土地,随他们想种什么,他们这个年纪了,沈陵就担心他们在京城无趣。

京城中的外邦人多了,出海带回来的舶来品圣上收入国库之外,赏赐了不少大臣,出海的几位大人私下里也没少敛财,但圣上也不在意,毕竟五十多万两银子入库了,他们私下里拿个几百两算什么。

沈世沐倒是很喜欢研究这些舶来品,他跟着汤鸣则见了不少外邦人,他倒是有语言天赋,竟是被他学会了两门外语。

第一次出海的成功,让原本反驳的那些人都无话可说了,朝中甚至开始提议第二次出海了,沈陵能够感觉圣上的意动,谁能抵挡真金白银的诱惑,还是别的国家的。

很快,圣上便宣布明年准备第二次出海,并且增加商队,一时间全国的商人都向京城涌来。

左尚书向他透露:“孝原,圣上极有可能新设商贸部,放在六部名下亦或是单独分立还未知,你可有意愿?”

第145章

商贸部?沈陵猜可能就是像清朝广州十三行这种, 专门搭理进出口,他虽然很希望扶持商业,但他不善打理这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