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功名路[科举](220)

文启盛六月份回到了京城,他中了秀才,听闻沈陵要下放,立即就赶回来了,年年出生时,文启盛恰好回去科考,如今又要跟着沈陵去下放。

年年初见文启盛,也是陌生得很,文启盛隔三差五来陪他玩,不过几日后,就对这个舅舅亲得不行。

七月底,沈陵把要带走的家当都装箱运上了船只,一家人准备前往淮南府,到时候他们会在半路分开,沈陵先去上任,沈全和方氏带文以苓母子回建康府,年年马上就要一周岁了,还没上族谱,是该回去见一见爷爷奶奶。

七月底还有着暑气,上了船只能在船舱里头,年年对这儿好奇得很,船一摇一晃,他进来的时候看到了船,觉得很好玩,下人们忙忙碌碌地收拾屋子。

沈陵握住文以苓的手:“那儿肯定是没有京城舒坦的,离岳父岳母也远,到了那边,里里外外还要你操持。”

文以苓看了看下人,用袖子盖住握住的手,道:“咱们一家人在一块比什么都强,我嫁给你又不是涂舒坦,咱们是夫妻。”

年年见两个人这么亲近,摇摇晃晃地要走过来,有一段时间,两个人亲近的时候,年年非得挤进两个人中间,意思就是他们得和他亲近,不能他们亲近。

沈陵笑着把他抱起来,举高高,年年开心地咯咯直笑,直到文以苓制止,才把他放下来,道:“原本他周岁还能办个抓周,看来今年是在船上过了,你说这是什么寓意?”

第103章

对年年来说, 一切都是新奇的, 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每天傍晚去外面放风的时候他就格外开心,就想着出去。

但白天这么大的太阳, 晒得不行。大家都拘着他,他这么小也不懂,只能陪他玩, 好在如今在船上,大家也都没什么事。

严清辉的堂弟偶尔会过来请教他一些问题, 沈陵自是知无不言, 严家叔婶上船后还是很担忧严清辉, 叔婶几乎是把严清辉当大儿子养的, 沈陵也无法宽慰, 只能让父母多找他们聊一聊,如今也只有回乡能让他们高兴。

沈陵上船之后就开始看淮南府的一些情况, 其实他也接触过淮南府的一些公文,不过那个时候没太在意。老师和岳父给他整理了不少资料,淮南府的世家以及目前的主要官员。

老师整理了一份地理志, 让他知道淮南府的地形以及农产物,淮南府其实和建康府差别不大, 想想后世南京经常被调侃成徽京就知道了。

岳父把他当初在地方做官的一些经验都传授给他, 想到岳父和老师为了他四处忙碌, 沈陵感激之余也有些不知如何回报, 如今也不在二老身边, 只能对他们的女儿/侄孙女好一些。

他这么和文以苓说,文以苓直想笑,心里也有些甜,这么些年夫君待她父母叔爷爷叔婶婶都是至纯至孝,有什么都会给娘家送一份去,他自己不觉得,可母亲每回来看她也是把他挂嘴边。

父亲也已然把他当成半子,人心都是肉做的,他这般好,定亲时亲友没少说闲话,说怕养出个凤凰男,这么些年过去了,过得好不好不用多说。

在船上空闲的时间一大把,沈陵想想以后可能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陪年年,这段时间也多陪陪他。

原本在他的设想里,他不想这么早外放,特别是有了年年之后,在孩子童年时期,最好是有个比较安稳的环境学习,等他完成启蒙,他外放也可以带他出去见见大好山河,增长见识。

但世事难料,哪会一直顺着自己的心意来。随遇而安吧,总归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年年的生日在八月初一,在船上没有太多的条件,天太热,菜和肉带上来也不好保存,吃的最多的就是鱼虾,一天两天就罢了,吃久了孩子也烦不想吃。

他周岁前,正好靠了个岸,让下人出去买了点菜和肉,做了点好吃的,简单给他摆了个抓周,在大人的有意引导下,年年抓了书和算盘,抓书是经常看沈陵他们在看,算盘么大概是觉得动来动去的小珠子很有趣。

沈陵是不太信这种抓周的,权当讨个好兆头。

沈全和方氏是开心的很,觉得他以后能像他爹,有才又有“财”。

一路顺着运河下来,他们坐的是官船,为了尽快赶路,一路停得很少,但夏天天热,走得会慢一点,一直到八月二十,他们到了建康府,沈陵不能在这儿多停留,但见一见家人还是可以的。

沈陵多年没有回来,见到那个熟悉的码头,也不禁湿了眼眶,沈全和方氏更是相互依偎着抹眼泪。

沈齐两家早就受到了消息,中秋过后就开始在建康府等了,知道沈陵没办法回去看他们,沈老头和崔氏也执意要来建康府,本来二老这么大的年纪,从孝道上讲,也没有祖辈接孙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