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长公主不想死(73)

跟着奏折送上来的,还有一幅《阳山灾民图》,以十分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如今阳山县的惨状:遍地都是房屋家具损坏之后的疮痍,因为屋子还没建好,所以百姓们只能睡在临时搭出来的棚屋之中,吃的是清粥,干的是重活,一个个面黄肌瘦、身形佝偻,蓬头乱发。

这幅长达两米的图,上面的内容着实触目惊心,在金銮殿上一摆出来,朝臣们就算想掩饰,也做不到了。

这么严重的事,自然不能放任不管,必须要彻查到底。

太皇太后也不跟顾铮置气了,当即下旨叫他回来开会,一面派人前往江南调查取证,一面则商量该如何处置。

然而派去江南调查取证的两位御史一去不回,进入江南境内之后便失去联络,没有了消息。

朝廷命官在江南境内消失,江南官员却是互相推诿,都表示不知情,这一下,事情才算是彻底闹大了。政事堂紧急开会,重新挑选了一位钦差大臣,由军队护送前往江南调查此事,不但要找到两位御史,还要将此事彻查清楚。

这件事还没有个结果,二月里的春闱又出了事。

会试结束,阅卷时居然发现两位举子写出来的文章一模一样!这自然不可能是巧合,毕竟数百字的文章一个字都不差。这两位考生被带去问话,一番询问之后,才承认自己一时鬼迷心窍,开考之前购买了所谓的“试题答案”,而且打了小抄。却不想居然真的蒙中了今年的考题。

涉及到试题泄露,事情自然压不住,闹了出来。

一时间群情激奋,闹得沸沸扬扬。毕竟科举三年一次,乃是所有读书人唯一的进身之阶。如果科举舞弊,试题泄露,公正不存,那么将来读书人还如何能信任朝廷?

在这种压力之下,朝廷的反应并不慢,着令有司彻查。顺藤摸瓜,抓了十几个购买考题的士子。这一抓,才算是抓出了问题来:今年买到考题的士子,竟然全部都来自江南!

要说这其中没有鬼,估计就连襁褓中的小皇帝都不相信。

此事已经有人意识到,这江南的水,只怕是深得很。

然而到了这一步,却是不能不查了。按照这些士子的描述,不久之后,那售卖考题之人也被抓了出来,一个连着一个,最后竟是查到了翰林院之中。

这也不奇怪,每年会试,除了主考官之外,都会从翰林院择选两位同考官,三人负责出题及主考事宜。

出事的,便是其中一位考官。

翰林院是顾铮的地盘,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但在众人眼中,他对翰林院的掌控仍旧十分严密,而且被抓出来的这位,更是曾与顾铮关系密切。

而就在此时,江南传来消息,那两位失踪的御史已经找到,也开始清查阳山县之事,而在这些贪腐之事背后,隐隐也有顾铮这位参政知事的手笔。

作者有话要说:顾·背锅侠·铮:我看起来脾气很好吗:)

第38章 奴婢知错

“顾参政,你做的好事!”太皇太后的声音从头顶上方传来,带着一股沉沉威严朝顾铮压来。

顾铮有些莫名,“臣着实不明白太皇太后的意思。”

“啪”的一声,奏折被扔到了脚边,太皇太后的声音里染上了怒气,“不明白?那你就仔细看看,给哀家看明白了!”

顾铮低着头,伸手将奏折拿到手中,打开一看,面上的神色顿时一变,但他没有立刻辩解,而是将那奏折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这是钦差大臣从江南送来的奏折,上面细数了他到达江南之后所经历的一切。他们抵达阳山县之后,便开始彻查赈灾钱粮被贪墨一案,顺藤摸瓜,查到了江南路观察副使周有霖身上。

未免打草惊蛇,他们并没有立刻惊动周有霖,而是从外围查找证据,说来也巧,竟然真的让他们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很快就查到了那两位失踪御史的踪迹,却是被羁押在了淮州府衙的大牢之中。

之前遍寻不见,不过是灯下黑,没想过淮州府有这个胆量将钦差御史抓起来罢了。

而这两位御史被救出来之后,也拿出了他们搜寻到的证据。却原来他们也是查到了周有霖身上,找到了他与淮州府官员来往的文书,打草惊蛇,才不慎被抓住。幸而文书已经被妥善藏好,并未被搜去。

有了这文书作为证据,钦差大臣立刻派兵围了周有霖的府邸,人都抓起来,屋子也查抄了一番。

这一查,便查到了他与顾铮往来的信件。

虽然这书信之中含糊其辞,却是数次提到灾银,可见此事是受顾铮指使。因为涉及到朝中重臣,不敢擅专,这才赶紧将奏折及各种罪证送回京城,请太皇太后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