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长公主不想死(326)

所以张援也是个机会。她出身将门,天然就与那些武将站在一边,即使是个姑娘,但大楚的武将们,不是与张家是世交,就是受过张家的恩惠,总不好直白地敌视她。而张家也会替她排除面前的阻碍。

说不好,这件事还真能叫她做成了。

移风易俗,本来就是从这些细节处开始。等过些年,百姓们习惯了女官与女兵的存在,民间自然会有人效仿,众人也不会以为是咄咄怪事。

贺卿一个人是特例,但如果有更多的例子和榜样呢?

在当下,这只是一步闲棋,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贺卿自己也难以预料,但总归是一枚种子种下去,可以期待它发芽生长的那一日。

……

有些种子才播撒下去,能不能长出来还有待未来验证,但有些早前播下去的种子,却早已破土发芽,茁壮生长,如今已到了开花结果,享受收成的时刻。

这个春天实在有太多的好消息。

首先是皇家科学院成功烧制了玻璃,并且将它的工艺标准降低到民间可以随意生产的程度。于是玻璃制品,以及建立在这项工艺之上的种种产品,便陆续被研制出来了。

玻璃镜子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让平民出生的女孩也能拥有一块,在镜中照出最清晰的自己,而不需要去看水面的倒影。

温度计被运用于各种实验研究之中,极大地稳定了实验环境,使得许多步骤拥有了标准化的可能。

金銮殿换上了玻璃大窗户,采光良好,窗明几净,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反射着光芒,令人不敢直视。就连早朝的仪式,似乎都因此而变得更加庄严神圣了。

玻璃制成的茶盏碗筷,更是为国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国内流行起这些东西之后,已经有商人慧眼识珠,决定下次海贸将这些货物一并带上,可以预见,这又是一项获利颇丰的生意。

不过,这项产品研制成功并进入市场,最大的意义还在于,皇家科学院终于不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部门。虽然目前才刚刚起步,但它辉煌灿烂的未来,似乎已经为所有人所预见。

以至于大楚国内,又掀起了一场科学狂潮。在这个过程中,理当有更多适应这个时代的天才应运而生,加入这时代的浪潮之中。

不过,如今这些也只是初见端倪。

第二个好消息是,规模庞大的图书馆已经全部完工。

图书馆外部虽然还是古色古香的屋子,但内部则按照贺卿的要求,装修成现代化图书馆的模样。之后,皇室藏书,以及这几年来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书籍,都会被刊印出来,放入图书馆之中,供人借阅。预计在全部装满之后,藏书可达几百万册之巨,几乎包揽大楚所有书目。

当然,这注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恐怕要历时数十年才能完成。

好在之前因为准备修书,从全国各地征召了不少大儒和士子,前期他们会帮忙完成仓鼠的校订工作,再交给下面的人刻版印刷。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给这些藏书分门别类,并为将来的修书工作做前期准备,倒也不算是无用功。

在贺卿的计划之中,两三年内将市场上通行较多的书统一校订印刷之后,图书馆就可以对外开放一部分了。

还有一个好消息,则是铅笔的生产工艺越发纯熟,产量也逐渐提升。

随着大量铅笔被投入市场,也被创造性地运用在了许多私塾和书院的教学工作之中。因为这东西便宜,又能在大部分地方留墨,写起字来也快,节省了不少时间。很多原本没有条件学习的孩子,因此得到了宝贵的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顾铮上了一道奏折,认为圣人教化万民,文字乃是载道之基,既然有了这么好的基础,自然要在底层推行,提高普通百姓的识字率。所以他要求各州县的学宫,组织普通百姓接受端起的培训,目标是每个人都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以及简单的计算,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有用的技能。

顾铮抢先一步提出此事,就是为了把骂名揽过去。所以贺卿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朝堂上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私底下,两人更是展开了冷战。

第139章 一张花笺

“殿下。”赵瑾瑜将手中装满奏折的剔红木盒轻轻放下,“这是今日的。”

除了紧急大事之外,偌大个大楚自然也有许多日常事务要处理。不过这些事都有现成的条规在,只不过程序上,政事堂那边票拟出决策之后,要送到咨平殿来给贺卿批红,然后才能发还下去执行。

盒子里两摞奏折,一摞是按规矩办事,只需要披红照准即可,另一摞则是要贺卿亲自过目并决策的。后一类基本上没有几本,因为真正紧要的军国重事,也不是贺卿可以一言决之,而是要召集政事堂的宰执们商议,那又是另一套流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