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汉朝养老(112)

姚桂芝点头,“应该的。不说他帮你管上面的官要十贯钱,凭他送你一见狐皮大氅,也该回送他一件棉衣。只是王公子会喜欢吗?”

“我听人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王公子知道是我亲手缝的,粗布麻衣他也会喜欢。”谢琅才不想给卫青缝衣裳,他是担心那个不要脸的皇帝收拾他。

得知他亲手给他小舅子缝一件衣裳,那个不要脸的想责罚他,卫青也会帮他求情。

姚桂芝见白色的花和棉籽分开,就问,“晒干就好了?”

“不行。”谢琅摇了摇头,“我得想个法子把这些花弄一块,就像缠在一起的蚕丝一样。”

姚桂芝掰扯一下棉花,“这怎么能缠在一起?”

“我暂时还没想出来。先把这些分出来再说吧。”谢琅道,“离冬天还早,我还有时间。”

谢建康小跑过来,就问,“三郎,你真要把棉籽分给大家伙儿?”

“三郎说话一个吐沫一个钉。”

谢琅抬起头,四周全是脑袋,导致他又没找到说话的人,“你们都让开一点,我都快被你们围的喘不过气了。”

众人往后退一步,而且是一小步。

谢琅很是无语,“都不用做油皮了是不是?也不用搭做竹纸的棚?家里的牲口和孩子都喂饱了?”

年轻的媳妇一哄而散。

谢琅深吸一口气,无奈地说,“每次都得我数落你们几句才行吗?”

还未离去的人露出不甚好意思的笑容。

谢琅转向秦红,“嫂子,今年帮我腌缸寒菜。”

“留着做臭豆腐?”秦红问。

谢琅点了点头。

众人疑惑不解,想问谢琅,见他忙个不停,就转向秦红。

秦红:“三郎除夕前用腌寒菜的水泡豆腐,只泡两三天,那个臭味就跟豆腐放了半个月似的。三郎说用寒菜水泡出来的豆腐比放半个月的好,人吃了不容易出事,就打算自己腌一缸。回头把寒菜捞出来,留着冬天泡豆腐。”

众人齐刷刷看向谢琅。

谢琅赶在他们之前开口,“真的。我还试过把豆腐切成这么大一块。”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不放任何东西,搁柜子里半个月变臭了可以直接吃。对了,我还试过把豆腐冻成块跟猪肉一起炖。”说到这点,就转向姚桂芝,“就是伯娘给我送的那板豆腐。”

“我去你家拿板子的时候不见灶房里有豆腐,还以为你炖了给它们仨吃了。”姚桂芝道,“没想到是冻起来了。放在哪儿冻的?”

谢琅家的羊圈矮,由于黄鼠狼经常光顾,也没老鼠敢往上面去,谢琅就往身后指一下,“院里羊圈顶上。”

“难怪我没看到。”姚桂芝不禁说。

谢建康忍不住问,“那咱们也能做臭豆腐了?”

“人别太贪。”谢琅睨了他一眼,“我家遭贼有猴哥。你家遭贼可没有。”

正想着什么都干的众人老实了。

有命赚没命花又有什么用呢。

谢琅其实不是担心村里招贼,而是担心村里人忙起来,放三天即可拿去卖的臭豆腐,放了一个月才想起来。

人都有侥幸心理,此时的人又特别珍惜粮食,存在侥幸心理,吃出事来一个家就散了。

如今可以做腐竹,可以做纸,还有棉花,日后还可以纺线织布,养蚕里的妇人还会养蚕,这么多赚钱的行当,完全没必要碰不安全的。

谢琅见他又把众人劝回来,放心下来,就指着棉花说,“这东西城里好像没有。真能做成被褥,又比蚕丝便宜,朝廷肯定出高价买咱们的。”

“为什么?”姚桂芝问。

谢琅:“给当兵的用。”

众人明白了。

姚桂芝忙问:“那咱们把粮食收上来就全种这个?”

谢琅笑看着她,“咱们村多少地?”

姚桂芝下意识回想。

谢建康忍不住说:“三郎的意思他没这么多棉籽。”

“对哦。你才四亩地。”姚桂芝不禁拍拍脑子,“我这个脑袋也不行了。”

谢琅起身,让谢大郎帮他脱棉籽,“别拍了。小心越拍越严重。”

姚桂芝僵住,扭头就瞪谢琅。

谢琅可没搭理她,揉揉肩膀就对前里正谢建康说,“称吧。”指着众人,“站齐,一个一个来。这个棉籽先不要告诉外人。明年种多了,再告诉你们家亲戚。”

“告诉他们干什么?”

谢琅叹气,“棉花不是纸,做好了可以搬屋里藏起来。你们不讲,他们就敢半夜里来偷。咱们养蚕里那么大,每个路口拴两条狗也防不住。再说了,这东西真能做成被褥,朝廷也会让咱们告诉别人。告诉外人,不如主动把多余的棉籽给亲戚。”

“三郎说得对。他们再找你们借钱,就让他们多种几亩棉花。”谢建康道。

谢琅点了点头,“以前说你们只能看到眼皮子底下的,还嫌我说话难听。现在呢?”

“现在,现在也不是我们眼皮子浅。”

谢琅笑了,还敢反驳了,“是什么?”

“是你脑袋转的快。”

谢琅顿时噎住,“这是承认自己笨了?”

“我笨,你大伯一家也笨。”

姚桂芝立刻接道:“我是挺笨的。”

堵谢琅的人瞬间说不出话来。

谢琅笑道,“行了。别叨叨,过来我跟你们说怎么种。”

“不是直接种?”

谢琅拿起一个棉籽,“壳太硬,要用水泡一下。然后弄块泥巴把棉籽放进去,一个里面放两个就行了。放在屋后没有太阳的地方,还得在上面搭个薄薄的草席,免得被烤坏了。瞧着快干了,就洒点水。差不多就这样吧。我只种过两次,不太懂。你们自己摸索。能种出一半,明年就不用愁了。”

去年谢琅种的颗粒无收。

这样讲虽然很不负责,但村里人也不能要求太多,因为他是真不懂。去年还拿着棉花花到处问,怎么不结果。

“这么说今年你也不打算卖?”姚桂芝问。

谢琅指着棉花,“看起来多。除了送给王公子的,顶多还够我和小七做两条被褥和棉衣的。我和小七都长高了,不做棉衣,今年也是拿钱买人家卖的厚衣裳。”

大概是生活好了,谢琅和小七这大半年来长了不少。

姚桂芝想劝他把裤脚和袖口接长一点都不好劝。因为谢琅即便听他的,去“王公子”家,穿着另接的衣裳也不合适。毕竟谢琅现在不缺钱,没必要让王公子误以为他去“讨饭”。

“三郎,这个我们帮你弄,你想想怎么把这些白色的花弄在一起吧。”秦红开口道。

谢琅点头,“是

得想啊。”

棉花交给众人,第二天谢琅教会众人育苗,就琢磨弹棉花的东西。

那东西谢琅小时候见过不少次,大概四五天,谢琅就把弹棉花的工具做出来了。

棉花晒在门外,他门口每天都有许多人,讨论他的棉花,以致于谢琅拿着弹棉花的工具出去,村里的女人就笑他,“你怎么把自己的弹弓拿出来了?”

谢琅白了她们一眼,就试着弹棉花。

起初女人们笑的前仰后合,后来慢慢发现他真能把棉花弄在一起,纷纷走过去让谢琅让开,她们帮谢琅弹棉花。

谢琅从不跟她们客气。然而,东西看着轻松,每个人上手一盏茶的功夫就叫着累。

弹棉花本就是体力活,她们累,谢琅就喊村里的男人。

村里的小麦是春小麦,六月底才收割,而此时毛竹还没泡好,村里人除了做腐竹,就是用树皮,麻衣等物试着做纸。

男人们一听谢琅找他们弹棉花,纸也不做了,纷纷过去帮忙。可他们还是弄了十来天才把谢琅的棉花弄好。

村里人不敢相信,谢琅在姚桂芝的帮助下缝棉被的那天,村里人还在他身边叽里咕噜的说,“棉花这么难弹开么?”

“怀疑我做的东西?”谢琅问。

“肯定不是。”姚桂芝道,“她们的意思能不能做个更快的?”

谢琅摇头,“我只想出那个。嫌那个累,你们自己再想想。对了,脱棉籽的东西只有一个。到秋棉花收上来,我谁都不借。”